01.
前幾天,何潔在一檔音樂節目上,因為懟評委上了熱搜。
在節目中,何潔被質問是否因為戀愛生子耽誤了歌唱事業,所以才少了那么多作品和曝光率。
話題直接又敏感,但是何潔沒有任何猶豫,她說:
“我在十幾歲的時候做了十幾歲該做的事,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做了二十幾歲該做的事,在三十幾歲的時候做了三十幾的事,我覺得我沒有任何問題。”
講真的,她說這話時的自信,我太喜歡了。
其實有時候“成功”與否,定義標準總是在外人眼里,但是內心是否快樂和富足,卻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自己在乎。
后來,胡彥斌跟何潔說:“跟那些不喜歡、讓你不舒服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會激發出來另一個你,是你自己都不愛的那個你……可是,有很多人在期待你唱歌,而不是期待你吵架。”
在自己認為最好的時間做了最好的選擇,這是對的,但如果一定要被外界影響的話,那也希望你一定是被喜歡的、重要的、同樣也在乎你的人影響,而不是去在乎一些無關緊要的聲音。
如果只一味在意別人的看法,最終累的只能是自己。
一輩子就這么多,更多的時間要留給自己,在乎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02.
之前我在微信收到過一位讀者的傾訴。
一個叫媛媛的北方女孩,特別懂事,總是優先替別人著想,她跟我說:“從小到大好像一直是我在照顧別人、遷就別人,但是我發現我的在意,換來的卻往往并不是別人的在意,大家好像都對我的懂事習以為常,并且理所當然了。”
她是家里的老大,長姐如母,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首先照顧弟弟妹妹,他們吃飯了沒有、作業寫完了沒有、家里垃圾倒了沒有、地板拖了沒有……
后來她離家遠赴北京打拼,主動打電話回家問的也是生活費夠不夠用、弟妹聽不聽話、快考試了他們打算報哪所學校……
她覺得自己已經盡力在家庭關系中做到足夠懂事了,可今年過年寄回家的衣物和禮物,卻依然被埋怨備的不夠齊,嫌她沒給弟弟多買雙鞋。
掛了電話,她一個人倚在門邊沉默著,覺得疲累感鋪天蓋地。
今年北京格外冷,但這個冬天她一次打車都沒舍得,都是背著電腦擠地鐵、追公交,在公司里永遠是加班加到最晚的那一個,藏起所有無助和脆弱,一個人撐著一大片天。
可是啊,人都是一樣的,習慣了擁有就忘記了知足。
太在乎別人,就顧不上自己了。
都是第一次做人,誰也沒有義務一直承擔著誰的生活,如果自私一點會讓你快樂一點,那我更希望你可以多在乎自己一點。
不要跟自己過不去,日子總得過得讓自己順心才是啊。
03.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在一段關系中,付出更多、更在乎的那個人,往往都是處于弱勢的一方。
我經常會在后臺收到類似的傾訴,對別人超出常規的每一分愛、每一分付出、每一分在乎,都是在為別人傷害你的能力增加砝碼。
你喜歡短發,他喜歡長發,于是你為他留了好幾年的長發,他卻還是從來都不在朋友圈發你的照片;
他不喜歡聽語音,于是你哪怕在外面凍得手都脹痛了也還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打過去,可是你發了那么大段的文字,對方卻只是三兩秒看完就返回了;
他跟你說他喜歡溫柔聽話的女孩子,于是你就克制著你的脾氣,在他面前永遠都放低說話的分貝,可他卻跟朋友說你太弱了沒脾氣,談著沒意思。
一個滿心都裝著別人的人,是看不到自己有多卑微的。
可是就像胡彥斌跟何潔說的那樣,人不應該變成連自己都不愛的自己。
比起費心盡力地去討取別人的喜歡,取悅自己,其實是更重要的事情啊。

04.
很喜歡王鷗在節目里說的一句話:“先是我愿意,然后才是你喜不喜歡。”
你我都應該記得,一個連自己都不認真對待的人,更不可能會被別人認真對待。
兜兜轉轉這么多年,也經歷過一些風雨,感受過一些別離了,也更該懂得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你可以照顧好自己,不麻煩別人,在能力范圍內給予別人適當的幫助,但沒有人能以任何名義綁架你,來做出不必要的犧牲。
你也可以在戀愛和婚姻里,去付出,去容忍,去改變,但這一切,首先建立在“愿意”的基礎上。
所有的“你可以”,都并不代表“你應該”。
王爾德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希望從現在起,你不必再做一個努力討人喜歡的人,而是做一個懂得如何取悅自己的人。
希望你不必為了任何人,刻意地低下頭或者彎下腰,把自己的性格折成扭曲的形狀。
點亮“在看”,盡管昂首抬頭地往前走,落落大方地過你想要的生活。
首先將自己活成一束光,愛你的人,自會尋光而來。(茶茶/文)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生活中你有委屈自己取閱別人的時候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