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完善配套措施,加強種子安全的提案
山東省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李克文
應對種子安全問題,有助于推動落實中央“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助力種子資源保護和提高育種創新能力。針對我國種子安全問題,本提案討論了山東省如何擺脫國外種子的依賴,加強本土種子競爭力,從而應對潛在的、日益嚴峻的種子安全威脅。
一、當前種子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對“洋種子”依賴度高
近年來,70多家國際種業巨頭已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這使得一大批“洋種子”滲透到國內田間地頭,比如,美國先鋒公司20余個玉米品種已全覆蓋我國糧食主產區東北、黃淮海地區。玉米、馬鈴薯以及不少蔬菜品種其種子對國外的依賴程度非常嚴重。很多“洋種子”只能單次利用,留種再育時產量急劇減少甚至不生產,需要重新購買種子,從而對“洋種子”形成依賴。一旦出現“種子封鎖”,將給我國糧食安全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遠甚于芯片封鎖。
(二)我國本土種子消失現象日趨嚴峻
全國第三次農作物種子資源普查數據顯示,在湖北、湖南、廣西、重慶、江蘇、廣東六個省份,375個縣,有71.8%的糧食作物地方品種已經消失。其中不乏優質、抗病、耐瘠薄的特性品種,本土品種退化形勢嚴峻。
(三)種業科研落后,人才支撐力不足
國內企業對于種子研發的投入有限,調研顯示,我國前50強種子企業年研發投入僅接近原美國跨國農業公司孟山都的七分之一,由此導致在分子育種、遺傳育種、生物育種等方面的瓶頸與國外的差距可能長達二三十年。同時,專業高水平人才隊伍不足,年輕一代不愿投身到種業科研領域從事研發工作的。
(四)缺少種企“航母”,市場競爭力不足
山東省種子企業小而少,缺少像國際上杜邦、先正達這樣的種企“航母”。目前山東省大部分種企市場競爭力和種業創新能力不足,綜合實力較弱,難以和跨國公司抗衡。種子企業研發投入少、能力弱,在新品種上受制于人,并且與科研部門嚴重脫節,缺乏自我創新能力,原創性種子相對稀缺,企業難以做大做強。
二、應對種子安全問題的建議
(一)提高危機意識,合理引進使用“洋種子”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萬不可使其成為卡脖子的利器,對山東省種子企業、育種科研人員、群眾加強種子安全教育,提高種子安全危機意識。健全種子管理機構,理順種子行業監管機制,規范引進、使用國外種子,盡可能多引進技術與種子親本,防止國外種子進一步泛濫。
(二)制定本土種子資源保護措施
建立一套完善的保護原產地種子的相關配套政策,加大山東省優勢種子資源的保護力度。重點保護山東省已育成的優良品種及新品種,鼓勵農戶選用本土品種,并由相關部分做好年度調查與統計跟蹤工作,按實際種植效果分層次對山東省種子企業實施財政補貼和政策扶持。
(三)加大種子研發支持力度
對嚴重依賴進口的部分種子品種設立研發專項,引進專業人才,重點攻關,加速山東省種業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進程。對育種科研要加大長線支持,結合育種科研的周期,對符合相關標準和要求的項目給予長期穩定的政策扶持,確保育種項目能真正“開花結果”。
(四)完善種業相關人才培養體系
鼓勵山東省農業類專業高校和綜合性大學加強相關專業建設,完善種業相關人才培養體系,提供所需專業人才保障。建立種業公共服務平臺,使其成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種子企業、農戶之間的連接紐帶。鼓勵加強該領域產學研合作,實現企業為研發機構提供市場信息、試驗基地,研發機構為企業輸送人才、育種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
(五)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鼓勵育種技術創新
鼓勵引導種企與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合作,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良種聯合攻關,開發突破性品種。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大對侵犯新品種權益的行為懲罰力度。積極推進新品種審定和認定,幫助企業樹立品牌經營理念,推進山東省地方品牌建設,支持企業爭創國家品牌。(李克文,山東省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人工智能、軟件工程、數據挖掘與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技術)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