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7月7日上午至7月10日下午,2020年山東高考將在336個考點、17840個考場呈現,53萬余考生將在這四天里首次于新高改的架構下進行激烈角逐。生于“非典”,考于“新冠”,沖刺于“居家學習”,駕輕于“空中課堂”,返校后的分班上課、分批就餐、口罩左右,高考時間的突然推遲,新高改的首次洗禮……對于莘莘學子而言,今年的高考注定是人生發展進程中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7月5日,觀海新聞記者采訪了兩位駐青本科高校校長,通過他們,以身說法,尋找不同歷史發展階段“高考風雨”的相似相通之處,以此來與當今的考生們共勉,同時,通過他們的人生成長發展,來詮釋知識如何改變了命運,寄語當今青年學子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出場人物二:
山東科技大學校長 姚慶國——
生活的艱辛更加激發了我的學習熱情
一路走來,我深深感到知識改變了自己
山東科技大學校長 姚慶國
我出生在山東省鄒平縣的農村,1979年高考前一直生活在鄒平,高考后一直學習生活在山東科技大學,很簡單。
那時農村很窮很苦,地瓜、玉米+白水、咸菜幾乎是每天的全部食物;步行走路+自行車幾乎是全部交通方式;露天電影+小人書幾乎是全部的文化天地;教室上課+學校集體宿舍大通鋪幾乎是全部的學校生活……由于那時接觸到的外部世界主要來自于露天電影、小人書;接觸到的交通方式主要是自行車和牛馬車,所以,拖拉機、跑長途的客車就是自己心目中的“現代化”;將來走出農村、進入工廠當一名工程師就成為了自己心中的“最高理想”。
高中的時候,縣里選拔了一批鄉鎮中學的高二學生到鄒平一中讀高三,我獲得了這個機會,并暗下決心:一定加倍努力,成就夢想!生活的艱辛更加激發了我們的學習熱情,同學們之間相互督促、互幫互助,教室里、操場上、河溝旁,都留下了我們讀書的身影……
高考前,我也一度迷茫、緊張、焦慮,情緒時有起伏,我不斷給自己加油打氣,很快調整好了狀態。高考揭榜,我數學考了全縣第二名,終于跨入了大學校門。
一路走來,我深深感到知識改變了自己。知識開闊了自己的視野,知識的積累使得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使自己能夠在一個更廣闊的時空上看自己、看世界;能夠在一個更廣闊的時空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夠在一個更廣闊的時空上展示自己、發展自己。
知識能夠提高自己的能力,倍增自己的實力。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更廣、手段更多、思路更科學、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知識能夠提升自己的格局。格局決定人生、決定未來。不斷探索、汲取知識,會不斷修煉自己、涵養自己,完善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自己跟上時代,與時代同頻共振;會使自己格局更大,未來更壯闊。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囑托我們:“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知識改變人生,大家要在知識的海洋里洗禮自己,奮斗自己的人生。山東科技大學就是你們的詩和遠方,歡迎大家到山東科技大學來,我們共同描繪你們的詩和遠方。(青報全媒體記者 楊海濤 通訊員 楊彬 秦曉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