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光明網發布的一個視頻火了。
57歲母親本來有一個夢想:當姥姥。
可34歲的博士女兒,偏偏選擇丁克。

一怒之下,她自己又生了一個孩子——
“你不讓我當姥姥,我就讓你當姐姐!”
面對母親的劍走偏鋒,“被姐姐”的女兒執拗“拒收”:
“養你們二老可以,但你們的孩子,我不負責養!”
很多人說,這個世界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
為什么,一邊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丁克,而另外一邊,卻是老人爭著生二胎?
01.
對“失去自我”的恐懼,讓年輕人拒絕生孩子
有一位叫小雯的女性來訪者,不想生孩子。
給我感覺最深刻的,是她的情緒:一種強烈的害怕,或者說,是恐懼。
她親眼看到了,她表姐如何從一個很魅力四射的獨立女性,變成了疲憊不堪、眼睛無光的媽媽。
這種直觀的感受,讓她堅信,“我如果生孩子,也會變成這樣”。
這是一個女性對失去自我的恐懼。
另外,還有些女性是因為對婚姻的不夠信任,怕一旦生了孩子,將失去婚姻中的博弈能力,變得被動。
“要是有了孩子,我可能就離不了婚了。”
這話的背后是對那種對“婚姻不滿意,卻因孩子不得不繼續煎熬”的恐懼。
還有第三種恐懼,來自于對孩子教養的不自信。
本來自己的人生好好的,結果來了個冤家對頭,為你的后半生添堵。那無疑會成為人生失敗的一個重要腳注。
這些害怕和擔憂,似乎一直存在,和時代無關。
那為什么老人,卻可以無視這些可怕,爭相生二胎呢?
那是因為,他們的世界里,不生、少生孩子帶來的恐懼,遠遠大過了生養孩子的恐懼。
02.
為什么老人執著于生孩子?
幾乎每個老人,都跟自己的兒女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你看,咱們以前街上的那個A大伯,前段時間住院住了倆月。
得虧人家有三個孩子,加上姑爺兒、兒媳婦,六個人輪流伺候。外甥、外甥女也有大一點兒的,也能幫上忙。
這倆月,人家病房里就沒斷過人。幾個孩子的工作也沒太受影響。
你再看那B大媽,兩口子。70歲的人了,身邊沒人。
就一個兒子,在大老遠的廣東工作,一年到頭回不來一趟。
錢倒是不少掙,但是有點什么事兒回不來啊。全靠老兩口相互照顧。
前段時間,老太太感冒了,天天去醫院打吊瓶。
倆人只能叫個出租車,顛顛兒地跑上跑下,連個給掛號的人都沒有。
哎喲,你說這輩子……這要是以后有點重病你說怎么辦。
估計,很快要去養老院了。
……
最后老人會得出一個顛撲不滅的真理:孩子少了就是不行!
在這個故事里,我們也看到老人的兩種恐懼:
第一種,是對自己老無所養的恐懼。
第二種,是對下一代照顧上一代孤立無援的恐懼。
如果是獨生子女,攤上雙方老人都身體不好,將是一種難以承受的負擔。
而生孩子,雖然也意味著付出和犧牲,但這些都被看作是有意義的。
因為,生命得以傳承,親情得以延續。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情緒是一種人類繁衍本能的需要。
這種本能讓我們通過生育孩子戰勝死亡。
也賦予了我們兩種沖動:
● 一種是當你愛一個人,就想和ta一起生孩子(有一種感性的說法,叫“愛情的結晶”)。
從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理解為愿意和對方有更深度、不可分的鏈接。
● 另一種沖動則是天生的對孩子的喜愛,并且愿意為之輸出,為之犧牲自己。
那么,既然有對衰老、生病的恐懼,又有本能作用,為什么很多人年輕人還是想丁克?
可能是,他們已經對衰老做好了準備。
03.
丁克的準備:賺錢養老,組團養老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熱點話題:《70、80后丁克族怎么樣了》。
有一位匿名網友回答說,她已經40+的年齡,她覺得沒有孩子挺好的。
時間上自由,經濟上自由,并且和丈夫的婚姻也很穩定。
應對丁克生活,她總結了四條:
1. 要有足夠的養老資金。除了養老保險,還要有別的收入保障晚年生活。
2. 一定要飲食健康,作息規律,經常健身。不難看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經濟保障。
3. 一定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4. 要能夠在完善自我的同時,忽略年齡。
當拋棄了“養兒女防老”的傳統思路之后,“多賺錢養老”變成了代替方案。
這樣就可以一定程度減少對老無所依的恐懼。
有錢,有圈子,有愛好,就會衍生出很多新鮮的養老方式。
前幾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的20多名老教授代表一起看房。
學富五車的老教授們,帶著專業的眼光,對一個老年公寓的環境、服務、硬件設施、醫療條件進行了考察,最后達成“團購”了兩層樓,能容納130位老教授。
老教授均為高齡、多病的空巢老人。他們人生中大半光陰都沒離開過校園,生活圈子就是老同事、老教授和學生們。
現在他們年紀大了,可以住進養老院,繼續與熟識的老同事在一起,互為鄰里,相互照顧。
甚至,中國的一些年輕女性閨蜜團,也曾經集資在鄉下建過別墅,打算年老之后一起群居。
這些人不一定都是丁克族,但都沒有把養老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也給丁克族們提供了全新的“養老模式”。
對老、病、死的恐懼解決了,那么,這些丁克的年輕人,又是如何擺脫生育本能的影響的呢?
04.
不想生孩子,也是童年不幸的投射
我認識一個決定丁克的朋友M,因為不想生孩子,曾被很多朋友這樣教育過:
“難道你看到小寶寶的時候,就沒有發自內心的喜愛嗎?”
M說,“我真沒有。”
小時候,因為媽媽忙,M被奶奶帶著在鄉下長大。
“雖然奶奶也努力照顧我,但是,當時的環境給我帶來的陰影實在是太多。
每當我看到小孩子,都會忍不住想,ta會不會像我小時候一樣無助?
我還會想,我也有過這么小的時候,我媽媽肯定是因為覺得我不可愛,所以拋棄了我。
我心里會覺得,這么大的小寶寶,是不可愛的。”
有了這些感受,M就不敢要孩子。
甚至,有人曾經在討論生孩子話題的帖子下這樣留言:
“我問你,你現在快樂嗎?如果你不快樂,干嘛要讓另外一個生命,開始一段不快樂的人生?我勸你善良。”
從心理學的角度,這些都是典型的投射——把自己的感受,投到了嬰兒身上。
可見,一些讓人痛苦的童年經歷,的確會讓對孩子的天然的喜愛被抑制。
而另外一個女孩L,則對用生孩子穩固親密關系表示遲疑。
“每當我聽到一些粉絲,對著偶像喊‘我要為你生猴子’的時候,我知道,那是一種愛的表達。
伴侶之間,據說,也會因為愛對方,就想和對方一起生一個孩子。
但是,我一直覺得,我對親密關系的信任,并沒有到那種程度。”
當然,也有些丁克族,并沒有這些問題。
他們覺得,夫妻感情并不需要一個孩子來鞏固,有了孩子反而容易增加矛盾。
05.
所有的決定,都事出有因
關于孩子,生有生的道理,不生有不生的說法。
對此,我們都應該尊重對方,不去越界,不去干擾——哪怕是父母,親人,好友。
但是,如果某些丁克族,是因為心中有結,無法釋懷,那么可能需要面對一些成長中的隱痛。
如果某些堅持要生二胎的老人,是因為自己心懷恐懼,想通過生孩子建立自己的安全感,那也一樣,需要疏通情感。
希望我們有且只有一次的短暫一生,可以真正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不因恐懼而妥協,同時承受它可能帶來的結果。(作者|時敬國 來源|壹心理)
年輕人丁克,老年人生二胎,你覺得哪一方更有道理?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