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文案/王鳳一 設計/徐稚媚
今日18時44分,
迎來農歷牛年的
第一個節氣——“雨水”

資料圖。回瀾閣前打著傘的游客。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唐婕 攝
雨水,氣候學上有兩層意思;
一是天氣日趨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
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雨漸多。

資料圖。被雨水打濕的樹梢。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唐婕 攝
此時節,山朗潤于雨水的滋潤,
小草破土而出,樹木也抽出嫩芽;

資料圖。小麥島公園。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唐婕 攝
北方寒意未消,不時仍有風雪“叨擾”;
南方多已春意盎然,好一派早春景象。

資料圖。巨峰壯麗的云海和霧凇景觀。觀海攝影師 盛波 攝
雨水有三候
一候獺祭魚
水獺伺機而動,翻攪一池春水;
被捕獲的游魚,一一被置于岸邊;
如同先祭后食一般,
共迎萬物回春。

資料圖。白鷺在寂靜的膠州灣濕地覓食。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趙健鵬 攝
二候鴻雁來
南徙時,向著溫暖,你們千里奔赴;
北歸時,向著春光,你們一往無前;
歸來吧,這里有暖意,
有明媚的日子,和一路的希望。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趙健鵬 攝
三候草木萌動
陽氣在地底升騰,
草木感知到溫度的變化,
或奮力生根破土,或奮力抽出枝芽;
花香鳥語,草長鶯飛。

資料圖。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傅學軍 攝
“雨水”這一天,
民間有回娘屋、拉保保,占稻色等別具風趣的習俗。

資料圖。嶗山大嫚2021年2月14日(正月初三)把家還。觀海攝影師 高瑞征 攝
出嫁的女兒女婿帶上節禮回娘家,
為人父母者給自己的兒子女兒認下干爹干媽,
華南地區的農戶人家以爆炒糯谷占卜收成;
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從風趣的習俗中可見一斑。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唐婕 攝
一場春雨一場暖
雨水到來天不寒
雨水節氣到,健康要尤為注意。

資料圖。2月16日,青島市南區寧國三路路邊迎春花悄然開放。觀海攝影師 董志剛 攝。
“春捂秋凍”
早晚溫差大,切莫過早脫下棉衣;

資料圖。2021年2月12日,天氣變暖,市民們紛紛走出家門,感受節日喜氣。觀海攝影師 張文博 攝
“寒從腳起,濕從下入”
愛美的女孩子尤其要注意腿腳保暖,防止寒氣入體。
露腳踝,可千萬使不得。

資料圖。2021年春節假日,來唐島灣樂享歡聚時刻。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于滈 攝
多食用健脾利濕的蔬菜水果,少食生冷和高蛋白;
愛護自己的腸胃,就從現在起。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建亮 攝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雨滴落下,方寸之地,詩已揮就;
而后山林萬物,尋春日十里芳菲。

資料圖。2021年2月12日,上萬只海鷗飛舞在青島棧橋景區,場面十分壯觀。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柳棟 攝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你瞧,迎春花已在青島街邊悄然綻放,
你看,海鷗已成群結隊在棧橋邊集合,
你聽,海浪拍打岸邊,濤聲追趕著光芒,
你聞,冬日的肅蕭已漸漸遠去,春的氣息已然來到!

資料圖。蜜蜂在盛開的藍莓花旁采蜜授粉。觀海攝影師 俞方平 攝
正月初七,“雨水”節氣
恰逢不少打工人,節后返工的第一天;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宋新華 攝影報道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就此揮手告別假日的余溫吧!
路上春色正好
天上太陽正晴!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