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8月22日2版
建起多肉種植基地、引入計劃總投資12億元的梅花谷項目、利用閑置民居發展民宿——
鰲角石村:文旅產業“強集體、富農戶”
“我和老伴種著5畝桂花和耐冬,忙忙活活一整年,行情好的時候,一年能掙10萬塊錢;行情不好時,一年只能掙一萬兩萬,家庭收入不是特別穩定。從今年起,我把村里閑置十年的六間屋子統一租給村委做民宿,每間屋子一年的租金是3000元,這樣前四年我每年可以保證有1.8萬元的房租收入。根據簽訂的合同,從第五年開始、每兩年一個周期,房租將在上個租價的基礎上再上漲20%。對于我們農民來說,是一份十分穩定的收入。”69歲的鰲角石村村民李云水對記者說。
鰲角石村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提起過去,老輩的鰲角石人總會念叨起一句話:“我們這曾是‘七分山、兩分水、一分田’,就這一分田,還是‘鍋一塊、瓢一塊、塊塊露著石頭蓋’。”但是,自從1961年成立第一屆黨支部起,在歷任村委班子領導下,極具開放拼搏精神的鰲角石每一步都踩準了時代發展的節拍,先后創下“即墨第一個吃上白面饅頭的村、第一個通電的村、第一個通自來水的村”、培育出一個納斯達克上市企業等傲人的發展實績。
鰲角石村發展的多肉種植基地。
步入新時代,鰲角石人又奔上新征程。在村莊已有的千余畝茶園、苗木種植及省內銷量最大的多肉種植基地的基礎上,近年來又引入計劃總投資12億元的梅花谷項目,同時整修村莊道路,利用閑置民居做民宿,走上了一條發展鄉村文旅產業的新路子。
“村里共610戶、1800余人,2019年,村集體收入達60萬元,人均收入2.3萬元,發展新的文旅項目后,今年村集體收入將翻番,達120余萬元,村民人均收入也將提高到2.5萬元至2.7萬元。”鰲角石村黨總支書記李建欣說。
越過水豐坡綠的大任河,穿過一道道綠油油的茶園,記者在鰲角石村北面山坡上,遠遠地看到了正在緊張施工的梅花谷項目。李建欣告訴記者,梅花谷以天柱山為依托,梅花為主題,設計了花海、梅品三十六景、青島八景等景觀,并配套餐飲、民宿、購物、綜合游樂設備等基礎設施。目前已完成投資4億元,主要栽植60多個品種的梅花,以及櫻花、杜鵑、耐冬、牡丹等多個品種的花木。同時,對部分礦坑進行生態修復和景觀再造,在制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獲得了生態效益。
“通過山林和土地流轉,項目預計每年可為周邊5個村莊增收約30萬元,增加就業崗位500個。”李建欣介紹,投資企業還將在當地建立研學培訓基地,向村民提供梅花、茶花、桂花、耐冬等苗木的栽培管理技術,拓展村民增收新渠道。
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當別的村莊都在“看天吃飯”時,鰲角石人開始興建水利;當看到經濟作物的利潤空間更大時,鰲角石人又規模化種植芋頭、地瓜;“萊西會議”召開后,鰲角石人又學習會議精神,不斷組班子外出考察,回村推廣茶葉種植,發展村辦企業;當村民經濟收入大幅度提升后,又著手改善生活居住條件,建成地下綜合管廊,通上天然氣、暖氣,統一翻建了配套上下水的廁所……步入新時代,敢闖敢拼的鰲角石人為何又選擇將文旅產業作為新的發展方向?
李建欣解釋說,一是由于梅花谷項目的帶動作用,二是因為隨著藍谷的高速發展、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的建設,鰲角石人敏銳地嗅到發展文旅項目的商機。“近兩年來,總會有城里人向村民打聽租房子甚至是買房子,想每個周末來這里感受一下田園生活。于是村委決定,以村集體為單位,統一梳理村里閑置的房屋,整修后統一租出去,讓村民閑置的房子產生經濟效益。”據了解,目前鰲角石村已有90多處閑置房屋用于發展民宿。記者在村里看到,這些民宿保持了“原汁原味”,和普通民居平房并無差異,統一配備雙氣,并進行了外墻保溫。
“梅花谷明年試運營,為了豐富游覽項目,我們正在全面整修道路、建設大型停車場,把村里已有的茶園、多肉、天柱山、大任河等旅游資源全面打通,讓游客在鰲角石村能享受到吃住游采摘等全方位體驗。”李建欣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鰲角石村還在建設黨群服務中心、醫養中心和教育中心,建成后,可為附近多個村提供便利優質的醫養資源、教育資源和政務服務資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 萌 文/圖)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