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18日訊 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近日通過訴前調解,高效化解一起旅游合同糾紛。
2019年11月25日,陳某和女兒、外孫三人與某國際旅行社簽訂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游合同,約定2019年12月21日至12月28日期間赴臺旅游,在簽訂合同時委托該旅行社購買了某保險公司的旅行意外傷害險。2019年12月26日陳某在臺游玩乘坐四輪電瓶車時發生意外,車子翻倒致陳某受傷。事故發生后,陳某與保險公司多次就賠償事宜協商未果,2020年12月21日,陳某將某保險公司訴至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
青島中院的訴前調解措施包括:
【分流委派】青島中院立案一庭接收材料后,認為本案有調解的可能性,就及時聯系雙方當事人,釋明訴前調解的優勢。在征得雙方同意后,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將案件委派給青島市保險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調解。
【訴前鑒定】調解員研究分析案情后,2021年2月1日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傷殘程度鑒定,委托鑒定機構評估賠償金額,雙方當天即獲知鑒定意見。
【行業調解】為保障旅游者合法正當利益,調解員協調保險公司出具解決方案,盡力尋找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平衡點。在調解過程中,涉及到醫療費用中自費藥是否賠付問題。調解員一邊征求法官意見,一邊不斷做當事人工作。在調解員和指導法官的共同努力下,最終雙方達成一致。
【協議達成】2021年2月8日,雙方當事人簽署調解協議。保險公司全額賠償陳某醫療費用1.7萬元,并承諾于調解協議達成后30天內將賠償款付至陳某賬戶。
青島中院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訴前調解,一起旅游合同糾紛在法院正式立案前由行業組織圓滿化解。從分流委派、訴前鑒定、行業調解到達成協議,一般訴訟程序需要三到六個月審理周期的案件,僅用49天就結事了。青島中院將繼續“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抓前端、治未病,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深化訴源治理,促進矛盾化解。(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戴謙 通訊員 時滿鑫)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