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這只海鷗都會出現在青島。 “AF53”的翼標,讓它在成千上萬只海鷗中有著鮮明的辨識度。從2014年與青島的觀鳥人相遇,至今已有8個年頭了。每年年初回不回青島,牽掛著青島人的心。昨天,青島市觀鳥協會副會長徐克陽向記者講述了青島與海鷗“AF53”連續8年“約會”的故事。這不僅是青島觀鳥人的一份牽掛,也是青島的期待:AF53和你的朋友們,青島永遠都是你們的家。

這只帶有翼標的海鷗是“明星”
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很多市民都有過在棧橋觀賞投喂海鷗的經歷。“海鷗吃得太飽,都浮在海面上消化食兒”,朋友圈里很多人都發布過類似照片。
其實在青島的沿海,到處都有海鷗的身影。膠州灣內,棧橋、五四廣場、麥島等附近海域,它們往往扎堆出現。
據了解,目前來青島越冬的海鷗已有10萬多只,且每年都在增加。在這10萬多只海鷗里面,有一只帶有“AF53”翼標的銀鷗,已經連續8年出現在青島的海邊了。
“連續多年來青島的海鷗肯定很多,但這只因為帶有翼標,最具辨識度,可以說,它是象征海鷗與青島不解之緣的‘明星’代表。 ”青島市觀鳥協會會長薛琳介紹。
“AF53”每年都牽動人心
時間回到2014年1月份,在極地海洋世界外側的礁石上,青島市觀鳥協會副會長徐克陽在拍攝海鷗和其它鳥類時,鏡頭里一只銀鷗讓他眼前一亮:這只銀鷗帶有翼標“AF53”。 “翼標是世界上鳥類觀測科研人員常用的一種鳥類環志,上面刻有環志的國家、機構、地址(信箱號)和鳥環類型、編號等,便于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規律。 ”徐克陽介紹,后來他根據翼標信息得知,這只海鷗是德國鳥類研究員安德烈亞斯·布赫海姆于2008年在俄羅斯貝加爾湖畔環志的蒙古銀鷗,環志時已滿4歲。
從2014年開始到2021年,每年的1月份,青島的觀鳥人就開始有意識地“盯”住極地海洋世界外側的礁石,希望能發現“AF53”的身影。 “AF53”也不讓大家失望,除了2017年4月份才出現外,其它年份里都是在1月上旬按時露面。
“島城的觀鳥人,心中已有一份默契和牽掛,每年到了1月份,大家心里都會覺得老朋友的身影就要出現了。 ”徐克陽介紹,觀鳥愛好者們還約定了一件事:看到銀鷗AF53要第一時間分享消息。
“AF53”已經是高齡海鷗
“今年AF53還會來青島嗎? ”青島觀鳥人的擔心不是沒有來由。 “AF53”2008年環志時已滿4歲,到今年至少已經18歲了。據介紹,有記錄的銀鷗壽命有18歲、19歲、32歲,“AF53”已經算是高齡海鷗了。對于年輕的海鷗來說,只要和群體一起,幾千公里的跋涉,平安到達是大概率的事情。但對于年老的海鷗來說,則不是一件易事。
貝加爾湖到青島的直線距離有2000多公里,一路上崇山峻嶺、大漠戈壁、大江大河多變的地貌環境,加上風雪雨霧等惡劣天氣,都有可能成為“AF53”遷徙的“攔路虎”。 “遇到‘AF53’,感覺非常有緣分。帶翼標的大鷗我拍過好幾只,只有它每年我都能遇上。”提起這只銀鷗,徐克陽非常感慨,他給布赫海姆發郵件說在青島發現了銀鷗AF53,對方沒想到自己的觀測研究工作得到了一個中國人的回應,給了他更多銀鷗的信息。 ”
2021年1月9日,來自深圳的觀鳥愛好者周哲發現了“AF53”的身影。 “我非常高興地告訴布赫海姆,銀鷗AF53已平安到達青島。 ”徐克陽說。
延伸
數十萬只鳥落腳膠州灣
膠州灣因為有大沽河等多條河流注入,所以海水富含營養,是156種數十萬只鳥的避風港灣。膠州灣濱海濕地位于國際三大候鳥遷徙線路上,是過境候鳥、旅鳥的遷徙停歇地、補充能量的重要“加油站”,也是冬候鳥的越冬地和夏候鳥的繁殖地。
膠州灣濕地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飛路線中,是亞太地區水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
大公島、長門巖島稀有鳥類繁殖地
青島有著綿長的海岸線和開闊的海域,同時海島鳥類也是青島鳥類最大的特色。青島的大公島、長門巖島是扁嘴海雀、黑叉尾海燕、白額鹱、東亞蝗鶯在我國僅有的幾個繁殖地之一,其中也是東亞蝗鶯、扁嘴海雀在我國唯一的已知繁殖地。
2018年起青島市觀鳥協會在青島市園林和林業局、大公島省級自然保護區、質蘭基金會、北京林業大學、中山大學、中科院林業所的合作與支持下,對大公島和長門巖島的特色繁殖鳥開始進行系統的監測、保護、研究工作。
揭秘1
青島的海鷗從哪兒來
青島的海鷗來自哪里,它們遷徙的時間和路線有什么“秘密”,記者就此采訪了青島市觀鳥協會副會長徐克陽。
紅嘴鷗是青島最常見的鷗,因嘴部是紅色而得名。每年的11月下旬開始零星出現在沿海,然后數量逐漸增長,到三四月份時因從南方北返的群體增多而達到頂峰。從4月開始,大群的紅嘴鷗逐漸離開青島,到西伯利亞、蒙古等地生兒育女。
黑尾鷗顧名思義就是有著黑色尾巴的鷗。黑尾鷗是海洋性的鷗,不像其他的鷗在內陸湖泊濕地的小島上繁殖,黑尾鷗只在海島上繁殖。
灰背鷗因成鳥灰黑色的上體而得名,是一種大型的海鷗,體長在55-67厘米之間。灰背鷗主要繁殖在勘察加半島到日本的北海道一帶,因為地理上的阻擋,能進入我國東部沿海的個體比較少。青島的灰背鷗也很罕見,但是每年都會很穩定地出現在市區沿海幾個地點。
蒙古銀鷗是青島數量最多最常見的大鷗,海濱、河流、水庫、濕地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也是最早到達青島的大型鷗。根據觀察,這些鷗可能并不在青島過冬,休息一段時間后會繼續南下。蒙古銀鷗的繁殖地比較靠南,主要在貝加爾湖到外蒙古和內蒙古東部一帶繁殖。
揭秘2
青島的海鳥最遠飛到哪
青島市觀鳥協會會長薛琳介紹,2020年夏天,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在長門巖島給安裝了GPS定位器的兩只黃嘴白鷺,一只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唐島灣附近游蕩,另一只則在威海市乳山附近灘涂游蕩。
到了10月下旬,兩只白鷺開始南遷。它們都是選擇跨海遷徙,其中一只由江蘇東臺條子泥登陸,另一只由連云港登陸,顛覆了往常沿海岸遷徙越冬的習慣,轉向內陸飛去。其中一只在安徽銅陵作簡短停留后繼續向鄱陽湖飛去。另一只白鷺橫穿整個江蘇省,進入安徽省后由黃山向西南方向也進入鄱陽湖開始越冬。并于11月中旬離開鄱陽湖,最終抵達位于汕頭的越冬地。在大公島安裝GPS定位器的白額鹱,整個10月都在大公島周邊海域活動,最遠活動至距離大公島170公里左右海域,但又于當天返回。 10月22日這只白額鹱開始南遷,首先在浙江沿海作簡短停留,后繼續南下,最終于2020年12月11日從巴布亞新幾內亞傳來GPS坐標。
“此次GPS跟蹤器的安裝不僅在黃嘴白鷺越冬地方面有了新的發現,更讓我們得知,原來我們青島繁殖成功的白額鹱要到遙遠的地球另一邊(巴布亞新幾內亞)越冬。 ”薛琳說。(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魏鈮邦)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