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離異兩年的好友突然告訴我,她要再婚了。
我說:你和男友才交往了幾個月就要結婚,你真的了解他嗎?
她說:“我已經不是第一次結婚了,只要他對我好、對我的女兒好,我就知足了。”
其實,我見過朋友的男友,也知道他條件并不好:離過一次婚,沒房沒車,收入很一般,還要撫養和前妻生的兒子。
最讓我擔心的是, 我曾經親眼目睹過他在金錢方面小里小氣,擺明了要靠女人養家的樣子。
我想再勸勸好友,結婚之前要三思,可看到她堅決的樣子,我也不好再說什么了。
和好友分開后,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
在戀愛中,女人該怎么確定可以嫁給對方?是對自己好就可以領證嗎?
經濟學家薛兆豐曾說:“你能不能跟一個人結婚,愿不愿意跟一個人結婚,不是看最高處,而是看最低處”。
當你覺得你能接受對方的最低處,或許你們就可以生活在一起了。
所謂最低處,我認為,是看一個人“最大”的缺點。

02.
還記得《都挺好》里面一直被老婆罵窩囊廢的蘇大強嗎?
他的婚姻為什么這么憋屈?
為什么明明性格不合的倆人,偏偏走到了一起?
因為,趙美蘭與蘇大強結婚,只是看中他的城市戶口。
但她忽略了,蘇大強的本性最低處,是懦弱、逃避。
所以兩個人婚后,發現對方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一個人,總是爆發爭吵。
進入親密關系時,我們都習慣把自己偽裝成近乎“完美”的人。
對方展示了最好的一面,我們便以為那是Ta的全部,而看不到Ta差的一面。
直到進入婚姻圍城,才發現生活都是一地雞毛,那個當初閃閃發光的人,渾身上下都是毛病。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提出的“光環效應”給出了答案:一個人的某種品質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我們會順帶認為這個人其它品質也不錯。
如果只看到一個人的最高處,便會對Ta報以過高的期望,婚后的生活瑣碎,遲早會暴露出身上所有的低處,一個比一個低,一次次擊潰自己。

03.
結婚前,請一定要想清楚幾個問題:
a. 你們是否還處于迷戀期?
對于平凡的我們來說,幻滅期的美好破滅,磨合期的痛苦揪心,并從痛苦中獲得啟示后重新建立的關系,才是我們婚前的必走之路。
因為只有經歷這一個個階段之后,你才能和真實的自己和對方相遇。
b. 你對方的原生家庭是否足夠了解?
我們可以通過對方的父母了解Ta,去觀察Ta父母之間的行為模式,尤其是夫妻之間的相處模式。
Ta和父母是怎么互動的?有矛盾的時候怎么處理的?是否會過度干預或冷淡自己孩子的事情?
這樣的了解沒有好壞對錯,只是作為你去更好地理解你所愛的這個人。更清醒地理解他日后可能產生的一些行為。
同理,你對自己原生家庭是否足夠了解?
c. 婚前有一段時間相處、了解對方的行為習慣。
討論對性的感覺和對金錢的安排,制定好規則和計劃等。
我們真的要懷著謹慎的態度,不急于進入一段親密關系,給彼此多一點時間充分了解真實的對方;
看清那最低處,自己能不能接受一輩子,才會讓這段關系進行得更加幸福、長久,擁有最踏實的婚姻生活。(笛子/文)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覺得自己的另一半最大的缺點是什么?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