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到咨詢室“找朋友”的來訪者
很多人生活在車水馬龍、人潮洶涌的大都市,但他們卻沒有什么朋友。
這已經不是一個秘密,而是一個公開的事實。
是因為我們太忙沒有時間嗎?是因為我們曲高和寡、知音難覓嗎?是因為我們太差不討人喜歡嗎?還是因為我們人品有問題交不到朋友?
也許,現實生活中,這些因素多多少少都有一點。
可是,即便有,這些都是“看起來理智化的客觀原因”,真正的原因并不是這些。
小竹是我的來訪者。對于小竹來說,咨詢目標本身,就是建立一段真實的、帶著感情的咨訪關系?這確實不多。
為什么呢?經過溝通,我了解到:因為,在生活中,小竹沒有朋友。
這里的“朋友”,我們界定一下:并非是一般意義上的朋友,而是可以持續(xù)交往、關系不斷深入、經過很多年、仍然能有聯系的朋友。
電視劇《歡樂頌》劇照。
02.
我已經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這不只是小竹的問題,也是很多人的共同困惑。
回顧自己的生活,我們經常會發(fā)現:
遇到喜悅,真的不知道跟誰分享,就發(fā)個朋友圈吧;
遇到困惑,常常也無人可說,自己憋著;
遇到傷心、難過、生病,微信通訊錄里幾百上千的人,真的找不到一個人去傾訴......
小學同學、中學同學,早就沒聯系了;
大學同學,不在一個城市,似乎也無話可聊;
工作后,之前的同事,隨著離職,陸陸續(xù)續(xù)就徹底斷了;
還有父母呢?父母是最不能傾訴的,“報喜不報憂”已經是固定下來的溝通模式,父母,只是父母,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功能......
話說到這里,我們似乎就發(fā)現:生活中從小到大,一切似乎可以有關系的人,都不能成為支持我們的、真正的朋友。
自己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孑然一身的人,一個人,一座孤島。這真的讓人很沮喪。

03.
活在自己的想象中,讓我們走不進真實的關系
就像開篇提到的,交不到朋友的原因,現實層面,可以找到很多。
可是,客觀的原因,也是內在的投射。
比如,雖然我們經常把“忙”當作我們不能和朋友經常見面的堂而皇之的理由。
但是,我們會發(fā)現,總有人周末有時間跟朋友聚會,而有的人就似乎真的沒有。
所以,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還要往內求。
那么,讓我們交不到真正的朋友,都有哪些內在的原因呢?
一個根本性的原因是:
走不出破碎的自我,看不到外面還有別人。
看不到有別人,自然就談不上跟別人建立“真實的互動”、“真實的聯系”,自然,“真實的感情”就無從發(fā)生。

自我破碎,通常的表現是:
沉浸在自己各種碎片化的感受中,自己對外界和他人的認識,幾乎只停留在“自我想象”階段。
就是,看起來我們似乎活在和他人的關系中,活在外部世界中。
而實際上,我們只活在自己的心理活動中,而沒有看到外界和他人真實的樣子。
反正我認為你這樣,你就是這樣。
我有位朋友,從事媒體工作,文筆很好,才華橫溢,但卻在職場上,因為大大小小不合時宜的放縱自我,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部門換了新領導,本應第一時間向領導匯報工作,她遲遲不去,以至于換了新領導兩個月后,她直接被調離到了一個閑職,被棄之不用。
調離之后,同事們居然也都暗暗表示,其實已經忍受她的各種情緒很久了。
例如,部門團建,她總會帶著厭煩的情緒;他能力雖強,但卻不愿意幫助別人;任何工作上的合作,都要以她的個人工作為主……
最后,大家都被弄煩了,索性就“孤立”她了。
被“罷免”之后,其他部門的同事,想和她一起吃飯順便安慰一下她,但她認為,這是別人在“看笑話”或者“可憐她”......
所以,這部分的關系,也斷了。
因為沉浸在這種“自以為”之中,她被蒙蔽了雙眼,以至于看不到別人真實的反應和職場的規(guī)則,也因此在人際上一直磕磕絆絆。
電視劇《安家》劇照。
04.
完美主義:自己累,朋友也累
完美主義者,很難交到朋友。
這是因為,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高,對朋友要求也高。
結果導致,自己很累,和自己做朋友的人,必然也很累。
和完美主義者做朋友,因為對方要求很高,所以自己就要時刻提著一顆心,萬一哪里做得不好,就會被一竿子打死。
在很多細節(jié)都能體現,典型的是:不允許朋友有任何“污點”。
我們知道,任何人都不會完美,放到兩個人的相處上,就更是如此。
所以,幾乎可以說的是,我們和任何人交朋友,幾乎都能遇到一些時刻,是對方缺點堂而皇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
比如,朋友和我說的一個關于“信息回復不及時”的例子。
朋友說,如果今天我沒有及時回復朋友的信息,可能我當時在忙、覺得不重要、沒看到,或者干脆直接給忘了。
直到兩天后我才想起來,我就干脆不回復了。
但是,這個事情似乎在心里就有個小小的結,總覺得自己好像“理虧”。
下次,當我有什么事想去問朋友的時候,似乎也覺得“因為自己之前沒有回復對方信息”理虧在先,從而,現在自己也不應該再去麻煩朋友。
就這樣,一來二去,和朋友們的聯系越來越少,就這么莫名其妙中斷聯系的人,有很多。
05.
自戀:沒人配得上做我的朋友
對于自戀的人,和別人要保持一種“不近不遠”的距離。
一旦距離太近了,就有一種“同流合污”的感覺。所以,自戀的人,往往顯得不合群。
其實,前文中被領導“罷免”的朋友,她就有點自戀的傾向。
因為不愿意做這一切,所以,她選擇遠離同事。
因此,自戀的人,看起來都會遠離人群。因為,這世間,配得上自己的人,真的很少。
06.
黑白二元對立:我們總會給對方貼上某種標簽
很多人的價值觀,是“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價值觀,缺少“好壞整合”的能力。
如果這個人好,這個人就是全部的好人;如果這個人壞,這個人就是十足的壞人。
我們過于碎片化地看待一個人,并且把這些碎片中的“某一片”作為可以概括這個人的一個“標簽”貼到這個人身上,給一個人“定性”。
那么,我們就看不到一個人其他更多的側面,以及把所有這些不同的側面整合到一起的能力。
尤其,這種碎片還要被冠以一個“黑”或者“白”的分類時。
分類之后,是壞人,就選擇遠離,是好人,就選擇親近。
可是,正如我們前文所說,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一個“徹底的好人”或者“徹底的惡人”,這個世界只存在“真實的人”。
真實的人,往往都帶有某種不足,如果我們的價值觀是“黑白二元對立”的價值觀,那么,這個世界之于我們,幾乎不存在完全的好人。
似乎可以想象,每個人都會被我們貼上一個“黑”的標簽,這樣下來,交不到朋友,就再正常不過了。
07.
其實,交不到朋友也并非問題,孤獨同樣可以享受。
就好像我們一直所說的,“人都是不完美”一樣。如果,我們在交朋友這個領域存在問題,也許,這就是我們自身的不完美,接受它也無可厚非。
可是,哪怕我們可以享受孤獨,我們也希望知道,自己為何孤獨。
尤其是對于那些不明所以,不知道自己為何孤獨、不想孤獨、想交朋友又交不到的人而言,知道自己為何孤獨,就顯得尤為重要。

走出自己想象中的世界,走到現實中來,走到真實的關系中來,看到他人真實的存在;
放棄對自己完美主義的要求,放棄對朋友完美主義的要求;
不那么自戀,看到自己自戀的背后,想要表達的是對關系的渴望;
離開黑白對立的二元世界,看到世界更多豐富的可能性。
慢慢嘗試去做到這些,我們會發(fā)現,我們更輕松,我們的朋友,也就自然會多起來。(匿名/文)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有過缺少朋友的困惑嗎?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