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28日訊 店埠胡蘿卜經過加工,每年有60%的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中東等國家和地區;萊西大花生加工成休閑食品或深加工成花生蛋白粉、蛋白素肉、花生組織蛋白、冷榨花生油后,搖身一變成為“金豆豆”,不僅暢銷國內,還走出國門成為不少世界500強企業的“搶手貨”……
萊西農產品群星璀璨,且飄香海內外,是用工業化理念精心經營農業結出的碩果。
多年來,萊西市堅持以多業并舉、產業化經營的理念推動了農副食品加工業有了長足發展。萊西市食品產業集聚區被青島市認定為青島市重點產業集聚區。2020年全市存量農副食品加工企業255家,占工業企業總數的16.2%;實現產值223.2億元,稅收5.29億元,分別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6.7%、稅收的37.3%。其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65家,實現產值200.3億元,同比增長11.5%。

品牌化助推產品身價倍增
普通韭菜每斤僅賣3—5元,而山后韭菜每斤卻賣出68元的“天價”,“品牌化種植讓我們的韭菜身價倍增。”山后韭菜基地經理張慶濤高興地說。
近年來,萊西市積極推進農業品牌建設,深入實施品牌強農戰略,按照“培育品牌、帶活產業、富裕農民”的思路,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農藥管理整治專項檢查、“守護舌尖安全”等行動,推廣韭菜、雞蛋“雙證制”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強化對農資生產、經營主體和種養殖農戶監管指導,全面提高農產品品質。“九聯牌”雞肉系列產品被確定為中國十大農產品出口品牌,注冊了“東大寨蘋果”“姜格莊草莓”“馬連莊甜瓜”等10個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了“寶泉花生”“店埠胡蘿卜”等3個綠色品牌,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到186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2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2個、山東省知名農產品企業產品品牌6個,青島市區域公用品牌6個,青島市知名產品品牌13個。2019年為青島海軍節提供優質淡水魚食材,榮獲“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洋活動保障先進單位”稱號。

規模化推進生產節本增效
“去年我種的玉米、小麥全部用的無人機噴藥,安全、省事、節本增效。”無人植保機噴灑農藥給種植大戶趙庶強帶來的實惠,至今讓他津津樂道,這得益于他種植的規模化。
近年來,萊西市堅持“行政力+市場力”,推廣“黨組織+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模式,發揮市鎮兩級平臺公司作用,通過“流轉—整理—再流轉”,力爭實現全鎮“一塊地”,加快土地資源向效益高地轉化。全市耕地面積105.3萬畝,規模化經營率達到68.8%。打造專業化服務平臺公司,以鎮、村為單位推廣大田作物、設施栽培全托或多環節托管模式,推進服務專業化、規模化、高效化,實現農業節本增效。全市900余家社會化服務組織,社會化服務面積達68萬畝次。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有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項目批量落地,2019年至今,引進新希望六和、中建材智慧農業小鎮等一大批農業領軍項目,總投資超過300億元。

六大產業鏈拓寬農民致富路
沒有龍頭企業的發展,就沒有食品產業的壯大。多年來,萊西市各級按照“扶大、扶強、扶優”的原則,大力扶持培育出了青島雀巢、九聯、萬福、佳德、東生、浩豐等一批具有行業或區域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形成了花生、蔬菜、果品、生豬、肉雞、奶牛等六大產業鏈集群發展的良好態勢。目前,我市擁有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企業65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4家、省級7家、青島市級46家,龍頭企業數量居全省第二、青島市第一。
這六大農業產業鏈條,形成了以“龍頭”帶動基地,以基地帶動農戶的“公司+農戶”、“公司+中介組織+農戶”和“公司+合作聯社+農場”的經營模式。現在,萊西全市80%以上的農戶被納入產業化經營體系,每年帶動農民增加收入30多億元,人均增收6000多元。

科技創新插上騰飛的翅膀
傳統熱榨技術下,榨完油的花生只能制作成花生粕用作動物飼料,僅賣到2000元一噸左右。而在長壽食品,冷榨結束后的花生,卻可以制作成花生蛋白粉,價格達到每噸8000—10000元。青島長壽食品有限公司建成了國內最大的低溫制取花生蛋白同步提取花生油生產線,提高了花生蛋白、花生油深加工利用水平,為企業發展纏上騰飛的翅膀,成為企業未來的最大增長點。
目前,萊西農副食品加工業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入選青島市千帆企業11家;近幾年先后實施完成了國家、省、青島市多項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計劃項目,獲得上級科技獎勵12項,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30件;有15家企業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年研發新產品60個以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英歌)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