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六組慧能途經法性寺,看到兩個小和尚在經幡下面爭論不休。一個說:“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到,這明明就是風中的經幡在動?!钡硪粋€卻說:“如果風不動,經幡又怎么會飄動。”很快,那里就聚集了一大群人,在議論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慧能走上前對人們說:“既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而是大家的心在動啊。”
到底是風動、幡動、還是心動?可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但是六祖慧能的這番話,卻讓我們有所感悟。
生活中,我們經常身不由己,有時候言不由衷,似乎總有煩惱圍繞著我們。但有時候過得好與壞,仿佛都在一念之間,一心之間。正所謂:“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p>
煩惱由心生,凡境皆心造,一切由心生,一切隨心動。你在意什么,什么就會折磨你,你計較什么,什么就會困擾你。
人心之煩,煩在計較
亞里士多德曾說:“沒有誰能折磨一個人,除了他自己?!比松泻艽笠徊糠譄?,都來源于心中的計較。越計較得失,你就越痛苦,越計較真相,你就活得越迷茫。很多人都聽過那句“難得糊涂”,卻從未真正明白過糊涂的含義。
從前有個貧苦的漁夫,偶然間獲得了一顆碩大而通透的珍珠。然而,他并沒有想象中開心。因為他發現,在那顆珍珠上有一個小小的黑斑點。為了讓它成為世間最美的珍珠,漁夫嘗試了各種方法,甚至開始無休止地打磨珍珠。最后斑點是消失了,但同時珍珠也不復存在了。當漁夫只注意到珍珠身上的斑點時,就忽略掉了珍珠本身的光芒。
很多人覺得漁夫蠢,殊不知,我們在很多時候也成了那個“眼里只有斑點”的漁夫。
不知道你有沒有相似的體驗:當你只著眼于生活中的煩惱時,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在背叛你。但其實,只要你往其他地方看一看,就能發現很多美好的事物:初生的朝陽,路邊冒著熱氣的早餐攤,迎風歌唱的小鳥,欣欣向榮的花朵……當你開始發現美好,世界的美好都會與你環環相扣。
人生之苦,苦在執著
柏拉圖說:如果不幸福、不快樂,那就放手吧。人生最遺憾的,莫過于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人生之苦,苦在執著,很多時候,無謂的堅持,除了把人撞得頭破血流,別無它用。要明白:當一條路即將走到盡頭,你得學會轉彎。
1845年,一個連續遭受生活暴擊的年輕人,帶著一把斧子,獨自走到了瓦爾登湖畔,開始了隱居生活。在這之前,他諸事不順。事業上,他屢遭失敗,愛情上,他也是飽嘗痛苦。起初,他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寂寞,急切地渴望尋找一位鄰居。
但當他試圖沉下心來,融入環境,聆聽風的嘆息,樹的呢喃之后,他恍然大悟:人和自然之間,也存在一種深深的羈絆,而這種羈絆足以讓我們以之為鄰。于是他放下了找鄰居的渴望,詩意地棲身于湖畔,也逐漸放下了心中的執念。
雖然無法獲得所謂的公職,但也因此有時間和大自然獨處;至于失去的愛情,再怎么懷念,也必須“相忘于江湖”了。幾十年后他的那本生活游記《瓦爾登湖》,震驚了世界文壇。
生活中沒人能萬事勝意,苦難和得不到才是常態。但決定人生高度的,往往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放下了什么。一味執著于得不到的東西,往往會讓你沉溺于痛苦之中無法自拔,只有學會放下,才能得到解脫?!吨芤住分姓f:“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只有看淡榮辱,生命才會不再慌張;只有看淡得失,生活才能自在從容。選擇放下,不是為了原諒別人,只是為了放過自己。
人生之難,難在放下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個年輕人去問禪師如何擺脫諸多的煩惱,禪師說把那些事放下就好了,可年輕人卻說他真的難以放下。禪師聽完,將一個茶杯放在年輕人手里,隨即往杯里不停地倒水。后來水溢了出來,年輕人被燙到后,才急忙放下了手中的杯子。禪師說道:“你看,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會放下。”
人生一世,總有難以解開的心結,與其苦苦執拗,不如瀟灑放下,是你的東西,不用爭,不用搶,命里注定你會得到。不是你的,即便你費盡心思,苦心鉆營,也會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下場。與其抓住,不如放下。
知乎上有個提問:“與人交往最好的態度是什么?”其中一個高贊回答:“做好自己,親疏隨緣?!?/p>
正如梁實秋在《送行》里寫道:“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的風雨,我要去接你?!?/p>
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你的人生中執著過什么,又放下過什么?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