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村居民苦盼十年等到新房,海泊河33號地塊回遷安置房開始交付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6月29日訊 6月29日一早,位于市北區西吳路的海泊雅苑小區門口排起了長隊,歡迎吳家村居民回家的紅色橫幅在雨中顯得格外溫暖。當天,海泊河33號地塊改造項目的870套安置房啟動集中交付,這個自拆遷至今歷時十年之久的項目終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海泊河33號地塊改造項目位于鞍山路以南、敦化路以北、嘉合新興公寓以西、第一乳品廠以東,是我市2010年重點建設項目,于2010年12月啟動拆遷,涉及居民900余戶。該項目拆遷啟動后,正逢國家出臺征收政策,加上期間土地入儲政策變化、歷史遺留問題等,使得原計劃2013年竣工的項目進展困難。為了讓居民早日住上新房,市北區委、區政府成立工作指揮部,由區級領導任指揮,研究解決調度,全區各部門負責人帶隊入戶做工作,宣講政策,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海泊河33號地塊改造項目現名為海泊雅苑小區,由中海地產投資開發建設。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小區采用人車分流,還配有兒童游樂和居民健身設施,媲美商品房。據介紹,整個小區有新建1棟多層和6棟高層,共1039套房源,其中100套為廉租房,共有48-142平方米的16檔安置戶型供居民選擇。項目樓座節能標準75%,符合一星綠建標準,是名副其實的“綠色小區”。
▲海泊雅苑小區內的兒童游樂設施。
“等了十年,終于住上電梯房了!”80歲的荊樹侗用顫抖的手打開房門,在老伴的攙扶下穿過亮堂的客廳,徑直走到陽臺向遠處望去,“這周邊的變化真是太大了,都快認不出來了!真好,真好……” 荊樹侗的老伴崔芝芳告訴記者,他們原來住的平房是蓄電池廠的職工宿舍,一個院子住了六戶人,他們一家五口住在40平方米的正房,比起不到20平方米的廂房來說算是條件好的。“那時候西吳家村是一片破舊的平房,居民們挑水吃,跑公共大茅房;一到下雨天,水能沒過腳脖子,都沒法走路……”回想起以前的生活,崔芝芳感慨萬千。
▲老年夫婦終于住進了電梯房。
今年6月9日至11日,市北區組織居民進行安置房選房定位工作,荊樹侗一家添了192250元,選定了這個67平方米的套一房。據介紹,此次就地安置,政府給居民在原房屋面積的基礎上優惠15平方米,即超出原房屋的面積,其中15平方米可按征收價格9350元每平方米購買,剩余面積則按原計劃竣工時房價即2013年房價1.3萬元每平方米購買,還免除了3年物業費。據了解,這個小區前有家樂福大超市,后有青島第十六中學,地理位置優越,周圍房價均價已達2.6萬元每平方米。
(青報全媒體記者 余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