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午等咖啡的時候,聽到不遠處的一對情侶吵架。
一開始無非是些小女生的埋怨。忽然女孩就哭了起來,在周圍人好奇的目光下,男生的臉上有了窘色,硬著頭皮安慰了幾句。
后來,男生勸不住女生,也明顯火起,聲音越來越大:
“你成天說你缺愛缺愛,可我不是愛著你呢嗎,好好的不行嗎?為什么要作呢?”
我本想聽聽女孩會怎么回答,無奈服務員已經第三遍叫到了我的號,只能略帶遺憾地離開。
回家的路上,我又想起那個男孩的話,這樣的靈魂一問,或許也是困擾所有缺愛者和他們伴侶的問題。
明明已經擁有愛了呀,為什么就不能像一個杯子被水填滿一樣,告別缺愛的狀態。
為什么會像一個黑洞似的不斷吞噬對方的愛。為什么總是要猜忌和試探。
為什么最不想要記住的痛苦,卻總是念念不忘?
02.
想要弄清楚這些問題,僅僅把目光停留在“愛”上不夠。
愛不是一種單獨存在的感情,它是“信任——希望——愛”這個鏈條最后的產物。
想要搞清楚缺愛的問題,你就得一頭扎進深海,去看看在構成了愛的鏈條上,缺失的究竟是什么。
雖然我不喜歡國產心理學里萬事都往原生家庭身上甩鍋的套路,但不得不承認,構成愛最重要的兩個環節,信任和希望的缺失,往往都與最初養育者的風格有關。
先來看看最基本的“信任”。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被養育者灌輸“你不行”,“你是個禍害”,“我怎么生了你這種小孩”,這個孩子的自我評價就會傾向于“我是不可愛的,世界上不會有人愛我”。
抱有這種自我評價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成為愛的吸血鬼,他們一方面無比渴望被愛,可另一方面,卻又始終不敢相信這愛是真的,自己是值得的。
所以必須要靠無盡的試探和鬧騰,借由榨取對方更多的愛意,來確認自己的存在。
而對方一旦扛不住,選擇了撤退,他們的信任就會進一步崩塌,這些失望會被一次次累積起來,變得越來越重,壓垮一段又一段關系。
換句話說,想要跟信任缺失的缺愛者構建一份關系,你的肩上所要承擔的,其實是這個人之前所有失敗的關系的總和。
跟自己的,跟父母的,跟前任的……像一波波看不到盡頭的連環轟炸,讓接招的人精疲力盡。可這些攻擊歸根到底都是對信任的確認:
你會離開我嗎?我可以信任你嗎?我可以信任我自己,能被你愛著嗎?
03.
如果他們足夠幸運,遇到了情緒耐受度比較高的伴侶,就可以一次又一次接住他們失控的信任,讓他們得以像一只膽小的蝸牛,一點點嘗試著從一味的索取愛,完成到付出愛的過渡。
這也正是修復信任最難的一點所在。
信任的缺失不是什么一個人靠著看看書,跟心理咨詢師聊幾次天,練練冥想和正念就能改變的東西。
無論你懂得多少大道理,一旦現實中的某個情景觸發了你心中“我不可愛,我不被愛”的認知,你都會在一瞬間淪為情緒的奴隸。
信任的修復,必須存在于關系中,而處理不好信任的人,最容易搞砸一段關系。
像是什么呢?
像是你身上明明有個巨大的傷疤,卻還不得不參加一場拳擊比賽,你所有的希望都只能寄托于對手的仁慈,寄托在他能不能明明看到你的軟肋所在,卻還能忍住不去攻擊你。
而遇到什么樣的對手,是你幾乎不能控制的運氣。你所能做的只是保存自己的耐心,無論受多少傷,遇到多么糟糕的對手,至少要留住最后一點不下場的耐心,才有機會等到可以幫你改寫信任鏈條朋友或伴侶。
04.
比起顯而易見的“信任”,愛這種感情里更隱秘的一項缺失,其實是“希望”。
我曾經聽一個朋友講過自己父母的故事:
她爸爸做生意,早幾年因為摸準了市場賺了一大筆錢,成了傳說中的“暴發戶”,身邊有了小三小四甚至小五,整整六年,沒有踏進過家門一步。
她那時已經上中學了,就勸媽媽說:“你跟我爸離婚好了,反正咱們又不是活不下去”,可她媽卻以一通“我愛你爸,我為他做什么都心甘情愿,只要你爸不主動跟我離婚,我是絕對不會離開他”的說辭,堅決不肯離婚。
后來,她爸爸被朋友騙去投資房地產,賠光了所有的積蓄,又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落下了殘疾,從此只能靠輪椅度日,哪兒也去不了,誰也不愿意要,這才不得不回到糟糠之妻的懷抱。
這也算是幸福嗎?你最好的年華都在等他,而他最好的時候卻給了別人,如今留給你的只剩下一副殘軀和一顆死心,你為什么還可以甘之如飴?如果愛是這么卑微,這么累的一件事,那我寧可不要。
她每一次回到家,看到媽媽像個保姆一樣,從一睜眼就忙著幫爸爸洗澡,按摩時,出門時推著沉重的輪椅爬坡時,不得不動用自己的養老錢,給幾乎身無分文的爸爸買煙時,她都會動起這個念頭。
這就是缺失“信任”和缺失“希望”的不同之處。前者是不相信愛,后者是我什么都相信,但我也什么都不想要。
同樣的,如果養育者非常喜歡悲情綁架,總是把“我都是為了你”“我為你放棄了那么多”“你要是不聽我的,就是沒有良心”等等的話掛在嘴邊,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把愛看作是一種負擔,然后產生對愛的抗拒感。
05.
在缺失“希望”的人看來,愛是世間最沒有意義也沒有趣味的事,他們不僅不會主動追求愛,甚至在被愛的時候,也因為戀愛自帶的磨合和負累打起退堂鼓。
無論你對他們多好也沒有用,在他們能夠自己感受到愛那甜蜜有趣的另一面之前,任何的外力都無法迫使他們從希望的缺失中走出來。
如果你是缺愛者的伴侶,在試圖用愛填滿他們之前,請分清他們缺失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是信任,就給予支持。哪怕嘴上不會說什么甜言蜜語,也要讓對方知道你不離不棄。
如果是希望,就給予空間。不要著急用責任、義務、“你應該”和“我應該”來捆綁對方,讓他自己慢慢發現這片未知之地的美,他才可以真心接納這段關系。
而如果你自己就是缺愛者,那就更該問問自己:我是不相信愛的存在,還是對愛不感興趣。
如果是前者,可以在每一次爭吵后做一個小的復盤,看看是什么樣的情景戳中了你心里有關“我不被愛”的懷疑,坦誠的跟他人交流,學習用正常的方式索取。
如果是后者,不妨把心態放輕松,不用把每一段感情都看做人生最后的歸宿,帶著享受的心態去體驗。不要因為任何人的催促或逼迫,勉強扛起一段你并不喜歡的關系。
我們這一生,歸根到底不就是自己陪自己玩嗎?相信這個世界是可愛的,并真切的感受到它的可愛之處。
好好享受這場旅程,不要辜負這只此一張的單程表。
哪怕最終得不到愛,那也沒關系。(作者|陶瓷兔子 來源|壹心理)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覺得自己的人生中缺少愛的滋潤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