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青島晚報讀者熱線82860085接到很多讀者的電話,反映點餐外賣的質量問題。近幾年,國家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關于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辦法,要求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具有實體經營門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并按照食品經營許可證載明的主體業態、經營項目從事經營活動,不得超范圍經營。該辦法還明確了“線上線下一致”原則:網絡銷售的餐飲食品應當與實體店銷售的餐飲食品質量安全保持一致。實際情況怎么樣?綜合讀者反映和記者的調查,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發現雖然大部分外賣企業都有線下實體店,線上線下的質量也能保持一致,但是餐飲外賣仍然存在不少貓膩。
排骨米飯:排骨個頭變得小了
劉曉女士住在市南區江西路,家的旁邊有一家經營多年的排骨米飯。平時不愿意做飯的時候,劉曉就經常帶著孩子前往就餐。應該說,這家店做得還不錯,價格也公道。前幾天,她在家里點了這家排骨米飯的外賣。收到外賣后,她發現排骨明顯比在店內堂食的排骨“瘦身”了,而且加上配送費每份比堂食要貴3-5元錢。
劉女士次日又到這家店就餐,發現她的感覺是對的,堂食的排骨比外賣的要大一圈。
記者了解到,由于配送費和包裝費不斷增高等原因,小本企業要維持經營,就把這部分增加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外賣水餃:品質一樣數量少了
姜海潮先生反映的情況和劉曉女士相似。姜先生在香港中路辦公,中午時間充足的時候,就和同事到周圍的幾家水餃店就餐。有時候時間緊,就經常點水餃外賣。
外賣倒是大部分能夠準時送過來。但是細心的姜先生發現,在水餃店堂食的時候,普通三鮮水餃25元一份,每份20個。外賣送來的水餃,同樣是25元,每份變成了16個,還要再加上5元的配送費和2元的包裝費。
到水餃店詢問,服務員告訴他,外賣的水餃就是比堂食的要少。姜先生說他已經負擔了運費和包裝費,為什么分量還是少了。服務員解釋,姜先生所支付的配送費和包裝費不夠水餃店所支付的配送費等費用,因此在保證外賣水餃質量的前提下,只能減少水餃的數量。
美食廣場:追求速度提前做好
應該說,劉曉女士和姜海潮先生點外賣遇到的情況還不錯,品質基本保證,只是數量減少了。馬先生點外賣遇到的情況就讓他有點窩心。
馬先生的單位沒有食堂,中午飯都得自己解決。水餃面條排骨米飯等單一品種吃膩了,就經常變換花樣點一些菜品。前兩天,他在網上點了位于香港中路某美食廣場的西紅柿炒雞蛋,送來的外賣雞蛋倒是不少,但是一品嘗,發現這道菜都涼了。與此同時,他的同事點的一份酸辣土豆絲,土豆絲不僅涼了,而且軟塌塌的,很明顯炒的時間很久了。
馬先生之后又到幾家美食廣場就餐,發現很多美食廣場的商家都兼做外賣。為了追求配送速度,很多商家都會提前把菜做好。如果遇到某道菜賣得不好,就會出現變涼的現象。記者調查發現,不僅美食廣場會出現飯菜變涼的現象,即使你點了某酒店的菜品,也會出現飯菜變涼的現象。有的酒店,專門有制作外賣的團隊,同樣出于出菜速度的原因,也會提前把菜做好而導致送到食客手中的時候飯菜變涼的現象。
隱秘小店:顧客點龍蝦吃壞肚子
大的酒店即使飯菜的溫度差一點,也能忍受。王媛媛的遭遇就讓她在家休息了一天。王媛媛在某外賣平臺看到一家餐飲企業的小龍蝦銷量高和排名靠前,就點了一份。
晚上吃完小龍蝦,到了半夜上吐下瀉,到了醫院打了一天吊瓶才稍好一些。醫院的診斷是急性腸胃炎,懷疑是吃了不潔的食品導致。王小姐說當天晚上她就吃了外賣的小龍蝦,下了點面條,沒有再吃其他菜。給商家找說法,商家當然不承認。由于沒有留樣,最后不了了之。后來,王女士特地到位于某農貿市場旁邊的這家外賣店“偵查”,發現這家店位于農貿市場旁邊很隱秘的地方。除了小龍蝦,還制作水煮魚、水煮肉片等很多菜品。店鋪的執照倒是齊全,但是堂食的客人很少,門口基本都是外賣小哥在等單。
旁邊一家煙酒店的老板告訴王媛媛,這家店吃飯的地方很小基本沒有堂食,九成以上的收入靠外賣。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農貿市場旁邊進貨方便,有很多小店專門租了小門頭做外賣。由于市場競爭大,外賣扣點高,外賣老板為了掙錢,采購方面什么菜便宜買什么,肉大部分是冷凍很久的凍貨。這位專家稱,要想吃到放心的外賣,還是要選擇在當地有影響力的餐飲商家,千萬不能看網上的排名。(單衍春)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