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兩天,全網都在點贊一位26歲的中國數學天才——陳杲(gao)。
起因是陳杲攻破了一道世界級難題,研究成果登上了世界四大頂尖數學期刊,被美國科學院院士引用。
與此同時,陳杲以特任教授的身份回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薪酬同教授水平。

看完陳杲的履歷以后,我更是驚嘆不已。
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歲赴美攻讀博士,25歲就成為了博士生導師。
在外留學期間,陳杲的辦公室隔壁,就是愛因斯坦曾辦公的地方。
陳杲在接受采訪時,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爸爸引導我自學,讓我免于作業的困擾和標準答案的束縛,給我很大的幫助。”
看了陳杲父親的教育方式以后,我突然明白了陳杲的優秀。
陳杲的父親陳錢林是一所學校的校長,也是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

陳父對陳杲的教育方式,可謂是別具一格。
當別的家長還在為孩子,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頭疼時,陳父卻開始為陳杲減少家庭作業。
陳父跑去找老師商量,只要家長簽字,陳杲就可以少做家庭作業,多出來的時間用于自學,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和計劃,學習感興趣的科目。
以至于陳杲從小就養成了非常好的自學習慣,根本不需要人監督。
當別的家長都在盯著孩子的試卷,唯成績論時,陳父卻告訴陳杲,對他的學習沒有任何要求,只需要專注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
所以陳杲打小就對數學興趣濃厚,心無旁騖的鉆研到了頂尖水準。
當別的家長還在覺得閱讀課外書籍,有可能會影響到學習時,陳父卻給陳杲買了大量的名人傳記,希望透過這些名人事跡能夠樹立起孩子的人生志向。
面對孩子的人生規劃,陳父也從不橫加干涉,完全尊重孩子的意愿。
陳父在教育領域,已經算是成功人士,但他從未停止過學習。
他始終在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前沿的心理學知識,就是為了以身作則,為陳杲樹立榜樣,讓他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有人問,爸爸的家庭教育,對你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陳杲不假思索地說:
“第一是志向,他每天都有追求;
第二是自學,這使他的學習效率比較高;
第三是家長和他平等對話,這讓他很自信。”
看完陳父的教育方式,我才深刻理解了那句話: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媽。
拼的不是金錢,而是父母的教育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世方式。
02.
講完陳杲的故事,我想起去年走紅網絡的清華大學天才陳逸賢。
去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答辯中,因長相酷似劉昊然和周杰倫結合體,陳逸賢迅速出圈。
陳逸賢不僅外表俊朗,還是妥妥的超級學霸。
看完他的簡歷以后,你會贊嘆不已。
被稱為“中國謝爾頓”,被評價為“十余年來在清北指導的最優秀的學生”;
在天體物理這一研究方向上,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3篇論文;
出征國際公眾演講比賽,赴倫敦與50多個國家的冠軍同臺演講,收獲了全球六強榮譽;
獲得過清華大學多項獎學金……
不僅學習能力超強,在各種文體活動上,也總能見到他的身影。
他還是學校藝術團合唱隊隊員,策劃制作過兩屆學生節班劇,還跟隨集體參加過10余場校級演出。
像陳逸賢這樣的優秀的孩子,身后到底站著怎樣的父母?
講一個小細節,或許你就會豁然開朗。
陳逸賢上中學時,班里有家長前來咨詢班主任,孩子喜歡玩手機怎么辦?
班主任請來了陳逸賢的父親,讓陳爸談談自己的看法。
然后在場的所有人就看到,陳爸從口袋里掏出了一部老人機。
陳爸說:“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必須做到,否則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父子倆使用的都是老人機,沒有辦法打游戲,更沒有辦法刷劇、刷短視頻。
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不自律的家長不可能教育出自律的孩子。
為了培養陳逸賢的底線意識,父母規定做完作業,可以看一個小時的電視。
但如果超時了,就要接受一個星期不能看電視的懲罰。
其余時間,父母也不會打開電視,而是會選擇看書,陳逸賢不好意思干別的事,自然也跟著看書。
為了對陳逸賢進行語言啟蒙,父母就放中英文動畫短片給他看,然后全家人分配角色,交流對話。
可以說,從小到大,父母從未缺席過陳逸賢的成長。
每一個脫穎而出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有備而來的努力。
就像那句話說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跡,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03.
看了開頭我們說的陳杲的故事,可能很多人覺得,那些創造奇跡的孩子,大都來自精英家庭,父母都是高學歷,孩子起點很高。
而普通家庭的父母沒有條件,也沒有能力,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但是,我想講一個很早之前看過的泰國短片《豆芽》。
小女孩Ju出生在一個并不富裕的普通家庭,有天,她隨著媽媽到菜市場買菜。
Ju注意到菜市場有個賣豆芽的攤位,也是唯一賣豆芽的,生意火爆。
Ju問媽媽:“我們可以種來賣嗎?”
媽媽想了想,堅定地回答說:“嗯,我們試試。”
于是,Ju和媽媽開始了第一次嘗試,把豆芽種植在了陽臺上。
很遺憾,第一次嘗試失敗了,冒出土壤的豆芽很快就枯死了。
Ju看著枯死的豆芽苗很傷心,可媽媽卻說:“沒關系,我們再試試。”
這次,她們找到了一本關于種豆芽的書籍,媽媽雖然四年級就離開了學校,很多字都不認識,但她很擅長解決問題。
在改進了豆芽種植方法以后,很遺憾,第二次嘗試依然失敗了。
她們總結教訓,發現問題出在了沒有按時澆水。
她們想到了一個辦法,收集了許多廢棄的塑料瓶,然后將水瓶串在木桿上,并戳上孔,掛在豆芽上面,給豆芽澆水。
面對第三次嘗試,女兒問媽媽:“它會成功嗎?”
媽媽再次露出自信的面容:“我們試試。”
這一次,她們成功了,看到豆芽長出的樣子,Ju樂開了花。
她們將豆芽搬到市場去賣,生意越來越紅火。
短片里的小女孩Ju在現實中是有原型的,她叫Netnapa Saelee。
她獲得了一份全額獎學金,現在正在瑞典做研究。
多年后,Netnapa Saelee回憶說:
“媽媽說的‘我們來試試’就像神奇的肥料,養育著我的好奇心,幫我的‘知識之樹’枝繁葉茂。”
短片里的這位媽媽,她沒有能力給孩子提供優越的條件。
但她懂得如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教會了孩子面對失敗的時候,如何找到自信心,跌倒了,如何優雅地爬起來。
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善待孩子的好奇心,支持孩子的特長,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失敗的勇氣。
而這些,并不需要多少財富,只需要父母耐心,再多一點耐心。
生活里不存在從天而降的幸運,也沒有突如其來的驚喜。
父母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多少心血,最后都會通過孩子的人生反射出來。
父母為孩子做出的努力,最后都會變成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墊腳石。
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當父母懂自己的孩子,懂家庭教育的方式,成為孩子的榜樣,那么Ta的人生必然會去向更廣闊的世界。
愿我們做最好的父母,引領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來源 | 洞見)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怎么看待那些天賦異秉的孩子?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