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深入合作家鄉樂團 “長號+合唱”別開生面
徐東曉:歸來綻放,余音繞梁

著名指揮家、長號演奏家徐東曉2021牽手青島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將為青島觀眾帶來音舞詩畫《百年征程》、歌劇《國家》兩部年度重量級作品。他還設計了一系列樂隊訓練演出計劃,將有助于青島交響樂演出市場的繁榮。在數十年的藝術生涯里,徐東曉曾作為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首席長號享譽樂壇,如今仍然擔任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合唱團常任指揮。作為從青島走出的音樂人,他與青島交響樂淵源深厚,1994年陪伴著名音樂家李德倫來青島普及交響樂、為“青島交響樂團”題寫團名,他還先后擔任青交指揮、青島愛樂樂團總監。此次與歌舞劇院交響樂團牽手,徐東曉坦言,“我在頂級樂團里與世界級指揮、演奏家合作多年,通過合作成為朋友,經歷了許多也學到了許多。到了2021年這個階段,我希望把我學的奉獻給家鄉青島。”
長號是你的“必聽曲目”
大氣、莊重、明亮,長號這種樂器有多重要?《新聞聯播》開播曲,全國人民最熟悉的旋律之一,就是由長號演奏出來的。“《新聞聯播》的片頭曲,是在1986年由中央歌劇院長號演奏家、我的師兄李永光演奏的。后來他去了南非警察樂隊擔任教官。這個曲子是《同一首歌》的作曲者孟衛東創作的,他邀請了李永光演奏。”86版片頭曲深入人心,也讓樂迷感受到了長號帶來的儀式感、渲染力。中國樂迷大多是從“國交首席長號”位置上熟悉徐東曉的音樂藝術的,徐東曉表示,自己是在青島市北區少年宮接觸到長號,深深被這件樂器吸引,后來赴北京求學深造,不僅學習長號,還成為音樂泰斗李德倫的關門弟子,學習指揮藝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藝術大潮里,徐東曉也有著多樣的藝術嘗試,“我其實也是青島最早一批玩吉他的樂手,1980年就開始彈吉他了,也跟一些著名的流行歌手合作巡演。”他也是較早闖蕩國際樂壇的演奏家之一,曾任新加坡交響樂團首席長號,積累了豐富的演奏經驗。
深厚的長號演奏經驗,也讓徐東曉的指揮藝術有別樣的風情。在2020年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北京音樂廳“流行也經典”演出里,徐東曉在合唱現場加入了恢宏的銅管樂團,賦予《喀秋莎》《往日時光》等歌曲藝術上的新意。更有趣的是,徐東曉還在現場以長號作為“指揮棒”,合唱團人聲伴奏,為觀眾呈現了“長號+合唱”版《在銀色的月光下》,這一配合難度頗高,人聲與長號之間的強弱映襯需要非常精細地把握,“這個作品是我自己編配的,也是中國合唱史上沒有先例的事情。”徐東曉將指揮藝術、長號演奏、合唱藝術熔于一爐,這種新探索新實踐有望在青島的舞臺上持續呈現。
續寫故鄉情緣
多年來,徐東曉先后以長號演奏家、指揮家、音樂總監等不同的身份重返故鄉,為島城樂迷帶來多場演出。1993年,徐東曉把“古典音樂季”引入青島。1994年春天,李德倫全國普及交響樂之旅來到青島站,他又作為關門弟子全程陪同,“我在旁邊磨墨鋪紙,李德倫老師親筆寫下了‘青島交響樂團’六個字,連續寫了幾幅,擺在一起比較,最后選了他最滿意的一幅。”徐東曉還把鄭小英、韓中杰等指揮名家介紹到青島,推動了青島交響樂事業的發展。
“2021年,我的工作重點是跟青島歌舞劇院交響樂團的合作,上半年樂團有一個重點作品音舞詩畫《百年征程》,下半年則是歌劇《國家》。”徐東曉介紹,跟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合作了2021新年音樂會后,他感覺樂團非常年輕、有銳氣,今年他將與家鄉樂團進行深入的合作,“樂團現在以年輕樂手為主,他們畢業于各大音樂院校,可塑性很強,進步也很快。在樂團現有基礎上,我們要挑選一些有難度的作品來提高藝術層次,呈現有重大命題的優秀作品。在我們的計劃里有貝多芬作品、浪漫派作品、瓦格納作品,不斷加碼,讓樂團更上一層樓。”(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