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15日訊 中尺度渦在海洋中隨處可見,與海洋中的環流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不過,中尺度渦的發現打破了人類對大洋環流的傳統認識。這種旋轉速度很大,并且“臺風式”一面旋轉、一面向前移動的渦流,攜帶了約90%的海洋動能,在物質和能量輸運中占據重要地位。
中尺度渦的種類豐富,除了在表層旋轉速度最大的表層渦旋,還有在次表層旋轉速度最大的次表層渦旋。然而,對于不同結構渦旋的全球分布特征未有清楚的認知。
據了解,斜壓不穩定是中尺度渦旋最主要的生成機制。針對斜壓不穩定的研究對理解不同結構渦旋的生成機制和分布規律具有重要意義。中科院海洋所王凡團隊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渦旋形成機制不同,可以發展形成不同種類的渦旋。

通過分析全球大部分海區的斜壓不穩定特征,研究團隊將其歸納為四種類型:表層和底層強、中間弱的類Eady型;表層最強,向底層遞減的類Charney型(Charney_s);底層最強,向表層遞減的類Charney型(Charney_b);次表層最強,向表層和底層遞減的類Phillips型。
分析發現,類Eady型主要分布在南極繞極流主軸和北半球高緯度區域;Charney_b型零星分布在Eady型周圍;Charney_s型分布最為廣泛,遍布全球大部分區域,集中在副熱帶(10°–35°)區域;類Phillips型則主要分布在低緯度(5°–20°)及黑潮以南、秘魯智利以西和北大西洋中高緯度區域。
該研究不僅介紹了不同結構渦旋的全球分布特征,而且闡釋了其生成機制和分布規律,對預測不同種類渦旋的全球分布具有重要指導作用。(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