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3月16日3版
探索新模式新路徑,打造城市發展新引擎,青島財富管理金改區錨定國際財富管理中心——
財富青島“七年報”:不負“金色年華”
財富青島“七周年報”
近五年間,青島每年貸款投放規模均在千億元以上,貸款年均增速11.6%,2020年,青島成為全省首個存貸款余額雙雙突破2萬億元的城市
截至2020年末,轄區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達4300億元,是財富管理綜合改革試驗區獲批前的近4倍
七年間,青島轄區證券基金(公募)期貨機構從107家增至211家;證券投資者從128.97萬戶增至326.36萬戶,期貨投資者從4.05萬戶增至6.99萬戶;財富管理規模超4900億元(不含私募基金),增長了2.6倍
上市企業總數達到63家,居全省首位
私募基金只數同比增速位居全國第2位

2014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國家11部委聯合下發通知,青島成為全國首個以財富管理為特色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青島金融改革正式步入國家戰略布局。
關鍵時刻的關鍵抉擇,總會激發出一座城市超乎想象的澎湃活力。
七年間,青島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孜孜以求于與國家金融改革開放大勢同頻共振,執著探索從特色鮮明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到日漸璀璨的財富之城的進階與跨越,力求以財富之水激蕩城市發展,實現財富與實體經濟高效互動。
在3月1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錦玲如此評價七周歲的青島財富管理金改區,“七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試驗區在機構聚集、平臺搭建、市場開放、改革創新等方面積極探索,形成一批發展成果,為打造財富管理高地、建設國際財富管理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七年間,財富青島收獲“全國第一”或首批,數量之多前所未有。青島是全國首個允許境內企業從韓國銀行機構貸入人民幣資金的城市,是全國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政策試點首批城市,青島首創科技金融投保貸聯動,形成多方共贏融資模式。全國首個中歐所上市企業、首單藍色債券、深交所首個綠色資產證券化項目等都是從青島發起。
七年間,財富青島打造區域金融創新典范的步伐蹄疾而步穩。在傳統金融產業做大做強的同時,2019年以來,以資管行業規范創新為契機,逐漸構建起以專業資管機構為引領的多元化財富管理機構體系,全國首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光大理財的落戶,2018年國家擴大金融開放舉措以來首家獲批的外資商業銀行全資控股基金銷售機構的開門納客,填補全省法人公募基金空白的興華公募基金的到來,都讓青島打造現代金融產業有了底氣與勇氣。
七年間,一座大容量的金融“蓄水池”加速形成,財富之水源源不斷地通過各種渠道“灌溉”著青島的實體經濟,尤其是近五年間,青島每年貸款投放規模均在千億元以上,貸款年均增速11.6%,2020年,青島成為全省首個存貸款余額雙雙突破2萬億元的城市,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不斷增強,而這也恰恰是青島決策者不遺余力打造“財富青島”的動因之一。
先行先試的青島財富管理“試驗田”日益枝繁葉茂,金融改革“青島聲音”日漸響亮,七周歲的“財富青島”不負等待!
資金流“洼地”錢“冠”全省
作為國家唯一以財富管理為主題的金融改革綜合試驗區,七年來,青島以開放的視野、在更大的空間整合資源,推動財富與產業、技術、人才等要素互動耦合,用“倍增跨越”的發展曲線、賦能實體經濟的深度發力、層級不斷提升的開放度、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持續優化交出了靚麗的“七周年報”。
新聞發布會現場,每個記者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青島市金融創新案例100例》,翻開近200頁的冊子,創新試點跨境人民幣貸款、以理財公司為突破深化財富管理金融改革、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青島意才獲基金銷售牌照……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是財富青島七年來在金融政策、金融資源聚集、金融市場開放、金融產品創新的真實記錄,更是觀察中國金融業自2014年以來改革開放歷程的一個縮影。
王錦玲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七年來,青島對試驗區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建立了一整套試驗區建設推進機制,專門成立試驗區發展委員會,負責試驗區建設各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凝聚了各方面推進試驗區建設的合力。成立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發展中心,為試驗區儲備從事財富管理政策研究和招商引資的專業化人才。出臺試驗區建設若干扶持政策,與國家先行先試政策配套實施。
七年間,青島堅持以創新促發展,以創新推改革,先后向國家相關部委爭取了五批試驗區先行先試政策,與自貿區青島片區22項金融開放創新政策和上合示范區10項外匯試點政策聯動推進,以試驗區的“全域性”優勢帶動自貿區青島片區和上合示范區的金融改革創新。
據悉,政策試點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為全市建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構建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格局注入了新動能。
更為重要的是,在財富青島的推動下,七年間, 青島資金流“洼地”逐漸實至名歸,錢“冠”全省。
2011年年底,青島存貸款規模分別為8900億元和7450億元;2014年4月末,全市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首次突破萬億元,達到10060億元。
其后五年間,青島每年貸款投放規模均在千億元以上,貸款年均增速11.6%,2020年末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1萬億元,同比增長15.6%,全年新增貸款超過2800億元,青島由此成為全省首個存貸款余額雙雙突破2萬億元的城市,增量創近10年新高。
有“財”可理是財富青島的核心要素之一。青島銀保監局相關人士介紹,截至2020年末,轄區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達4300億元,是財富管理綜合改革試驗區獲批前的近4倍。
青島證監局相關人士介紹, 七年間,青島轄區證券基金(公募)期貨機構從107家增至211家;證券投資者從128.97萬戶增至326.36萬戶,期貨投資者從4.05萬戶增至6.99萬戶;財富管理規模超4900億元(不含私募基金),增長了2.6倍。
從傳統到現代的產業嬗變
自2014年以來的七年,正是中國金融改革進程不斷加快,精彩紛呈的七年,“財富青島”始終與中國金融業改革同頻共振,不斷搶占新賽道,成為不可忽視的“新生代”。
如果以時間軸來衡量,自2014年2月獲批至2018年底的幾年間,做大做強傳統金融業是“財富青島”的重中之重。2019年至今,搶抓資管新規帶來的機遇,借力城市的優勢與特色,聚集更多現代金融資源,力爭在新變局中脫穎而出,在新格局中謀求更重要的位置,成為“財富青島”的決心與雄心。
2014年至2018年底,青島基本完成了銀行系、保險系、證券系傳統金融機構的布局。至2018年末,“財富青島”共有6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基本涵蓋了所有銀行業金融機構類型,比試驗區獲批前增加13家,其中外資銀行17家,新增澳新銀行、星展銀行等4家,銀行機構數量及主要業務指標在計劃單列市中僅次于深圳。
截至2020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數量達到280家,比試驗區獲批前增加87家;其中,法人金融機構達到35家,比試驗區獲批前增加20家。
2018年末至今,隨著《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出臺,中國金融業正式邁入大資管時代,財富管理則是大資管時代的重要一極。
牌照資源被視作現代金融業的核心要素,在中國金融業改革進入深水區的背景下,更是“一照難求”,自2019年以來,多個金融牌照連續花落青島,青島財富管理發展進入新階段。
光大理財、意才基金銷售、興華公募基金、山東港信期貨等法人金融機構先后獲批,擁有全部七大類金融牌照(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期貨、租賃),青島成為繼北京、天津之后北方第三個擁有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城市,全國第五個擁有兩家理財公司的城市,收獲了眾多城市羨慕的目光。
去年12月2日,中國證監會核準設立山東港信期貨有限公司,時隔二十多年后,中國證監會首次“開閘”,批準設立的第一家法人期貨公司花落青島。
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劉曉曙的評價一語中的,這不是一張普通的法人期貨公司牌照,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它承載著中國期貨業“破冰”前行的期待與厚望。
青島證監局相關人士在發布會上介紹,截至目前,港信期貨信息系統建設、營業場所籌建、專業人員招聘、制度體系構建和未來發展規劃等公司各項工作正有序推進,將力爭在最短時間內達成申請牌照和開業運營目標。
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現著一個城市的資本實力,是現代金融產業發達與否的重要風向標。試驗區獲批以來,青島每年新增上市及過會企業5家以上,實現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
2019年青島新增上市公司9家,上市公司境內市值增長近70%,在全國35個大中城市中增幅排名第一。2020年新增過會及上市公司17家,創造了單月新增3家過會公司的歷史紀錄。今年以來,已有4家公司上市,上市企業總數達到63家,居全省首位。
自2019年5月至今,青島已連續兩年舉辦全球創投風投大會,私募基金“倍速式崛起”成為財富青島的重要內涵,私募基金管理人家數同比增速連續兩年居全國首位;私募基金只數同比增速位居全國第2位。
從金融牌照的紛至沓來,到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不斷擴容,財富青島一個又一個高光時刻的背后,是青島努力向現代金融嬗變的動人軌跡。
正在崛起的金家嶺財富管理高地
金融產業并不只是一串串令人振奮的數字,更是一片片生機無限的熱土 ,正如人們一提起美國紐約,首先想到的是華爾街。正如北京有金融街、上海有陸家嘴。
作為國家級財富管理改革試驗區的青島,加快財富金融要素聚集,促進財富管理、金融業態融合發展,讓財富管理惠及普通大眾,探路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今天的金家嶺金融聚集區,正成為“財富青島”最為重要的標簽之一。
站在金家嶺金融聚集區,目之所及,一座座高聳入云的高樓大廈,一個又一個在陽光映襯下熠熠生輝的金融機構招牌,現代金融氣息撲面而來。
王錦玲在發布會上介紹,著眼于優化金融空間布局,青島將青島金家嶺金融聚集區作為試驗區的核心區和主陣地,從市級層面加快推進建設。七年間,金家嶺金融聚集區累計建成投入使用金融樓宇及配套樓宇面積800萬平方米,2020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77.4億元,占嶗山區GDP比重20%,占全市金融業增加值比重19.7%。
目前,金融聚集區金融機構和類金融企業1052家,涵蓋22類金融業態。其中,法人金融機構18家,占全市的80%,持牌金融機構211家。
發揮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城市政策優勢,金家嶺金融聚集區著力打造面向未來的金融科技產業園區,聚集金融科技企業41家。其他區域根據自身優勢,在基金管理、保險聚集、綠色金融、“三農”金融等方面形成了差異化特色。
金家嶺金融聚集區的跨越式發展再次展現了現代金融業的潛力與空間。
上實中心作為金家嶺金融聚集區高端樓宇集群的代表,現已匯聚了光大理財有限公司、陸家嘴國際信托公司、青島盒馬網絡科技公司等法人總部以及包括世界500強駐青機構、上市公司區域總部在內的500余家優質企業。已投用9座樓宇每年貢獻超20億元的稅收,走在全國前列。其中,T3樓納稅超10億元,特別是陸家嘴國際信托總部辦公面積只有1700平方米,但每平方米年稅收貢獻高達50多萬元。
仲量聯行近期發布了全國最貴辦公樓市場租金排名,青島金家嶺金融聚集區位居第七,成為北方二線城市唯一入榜的區域。
在聚集優質金融資源的同時,堅守服務實體經濟本源同樣是金家嶺金融聚集區努力的方向。
金家嶺金融聚集區依托金融業聚集優勢,力促駐區各銀行機構在金融“戰疫”、扶助小微、加強投資和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通力合作,以金融之力護航實體經濟行穩致遠。
2020年全年,金家嶺金融聚集區各銀行機構累計扶助小微企業近30000戶,發放抗疫、扶助小微等貸款近1000億元,通過展期等形式延長受疫情影響企業貸款近300億元。
探索新模式新路徑,打造城市發展新引擎,走過七載光陰的“財富青島”交出了一份靚麗的“七周年報”,而伴隨著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到來,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和國內東西、南北大循環的“雙節點”城市,青島被給予了更多寶貴的發展機遇,“財富青島”也必將與城市一起,書寫出更為精彩的答卷。
讓我們拭目以待!(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傅 軍)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