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16日訊 1958年,中國在青海金銀灘建立第一個核武工廠,代號221廠。大批青年隱姓埋名,戰嚴寒,吃青稞,住平房,追逐自己的青春夢想,踐行自己的人生價值,最終研制出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當年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如今都已年過耄耋,他們之間的友情真摯、純潔。日前,生活在青島市的三位核武老人牛德常、魏世杰、李萍闊別十余年后,再次團聚,一起回憶難忘無悔的青春,再續情誼。
一篇文章促成老同事相見
“牛哥好,我是魏世杰,好久不見非常想念……”“牛哥,我是李萍,您還記得我不?”“記得記得,好想你們啊!”3月15日,在位于青島市市南區徐州路、86歲的牛德常老人家中,一大早從黃島趕來的魏世杰和李萍,一進門就緊緊握住牛德常老人的手,噓寒問暖,相互交流,彼此間情緒十分激動。
“距離上次大家一起見面,可以說將近十年時間了,平時雖然不見面經常還會通電話,上周我看到了一篇寫牛哥的文章,才了解了他大病初愈,我十分掛念,于是約了魏哥一起來看看。”李萍向記者介紹,他們三位老人當年都曾在221廠工作,雖然那時候彼此不認識,但由于有著同樣的經歷和境遇,后來在青島相識,相互間的感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牛德常老人的女兒牛魯平介紹,今年2月底,她在《老年生活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團圓節》的文章,將家中發生的事情和父母生活情況進行了描述,引起了父親老同事們的關注,于是促成了這次相約相見。
青春獻給國防無怨無悔
“我是1964年大學畢業以后到了青海221廠,那時候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金銀灘草原上初具雛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牛哥比我去的還早,他屬于基地初創時期的那批人,困難程度要更大。”魏世杰說,那時候干工作就是憑借一腔熱血,當年做實驗危險程度很高,不少人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要干一項事業,要讓國家富強起來,必須要付出代價,能夠為國防建設出一把力,我們倍感欣慰,無怨無悔。”
今年74歲的李萍當年在青海221廠負責財務工作,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嚴格的保密紀律。“工作性質和內容不能告訴任何人,家人、親戚、朋友均不能說;同事間不該問的不能問,相互之間不要打聽,除非工作需要,不要進入他人辦公室;此外,非工作時間也不能談論工作。”李萍說。
據了解,221廠的專家、工人和技術人員等分散在全國20多個省區市的500多個縣市區,他們將青春留在金銀灘草原,將功勛寫在共和國史冊,而后又將“兩彈一星”精神帶到祖國各地,把保密紀律深深刻在心間,直到走向生命的終點。
傳承偉大精神奮勇前行
當天,李萍和魏世杰分別為牛德常帶來了他們各自出版的書籍,三個人一起回顧了難忘的奮斗歲月。李萍利用兩年多時間,從上千張珍貴的照片中篩選了一部分,整理出了《瞬間的永恒》圖片冊,冊子中既有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高瞻遠矚,也有開國將帥的運籌帷幄,或是酸甜苦辣咸,或是風雨冰雪霜,或是喜怒哀樂愁,每張照片背后都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歷和真實的故事。魏世杰將新出版的《禁地青春2》與大家分享。講述當年在青海核武基地近百名科學家、工程師的工作、生活、愛情和人生遭遇,展現了他們鮮為人知的艱苦卓絕、驚心動魄的奉獻和犧牲精神。
牛德常老人當年工作的日記、入黨申請書、書信等由孩子們整理并進行了分享,極具教育意義。“父輩這一代思想上堅定信念,行動上不忘初心,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恰逢建黨100周年之際,他們相聚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同時給我們上了一堂活生生的黨史課。”牛魯平說。 (觀海新聞/老年生活報記者 張磊)
責任編輯: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