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3月18日訊 2020年,黨和國家為加強中小學生勞動教育擘畫了一張精細的路線圖,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但是,做值日生、幫父母做家務等簡單的勞動不足以讓中小學生深刻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春季新學期伊始,市北區中小學結合自身地域特色和學生實際,把勞動教育貫通不同學段,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讓教育形式百花齊放。

北仲路第一小學學生自己設計模型零件,通過3D打印機完成作品,如筆筒、收納盒等。這些雖然看起來不如購買的成品精致,但“創客+勞動”的教育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勞動教育在新的平臺延展。
延安二路小學以提升勞動技能為目標,分年級開展勞動大比拼活動,通過競賽形式培養學生學會系鞋帶、包書皮、快速整理書包等一個個勞動技能,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會勞動帶來的充實感和幸福感,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讓“勞動最光榮”的思想意識扎根在每個延二學子的心中。
2021年寒假期間,市北區教體局布置了以“變廢為寶”為主題的勞動教育作業,受到學生和家長的贊譽。家長指導孩子、小手拉著大手,每個家庭紛紛開動腦筋,用廢舊物品制作了收納盒、分類垃圾桶、花架等,在勞動中變廢為寶、愛惜物品。

位于青島53中南側的海泊河是青島的“母親河”,改造后重煥生機,但不時有人往河里亂扔垃圾、破壞兩岸環境衛生、隨地吐痰等。該校學生利用周末、節假日和放學時間,來到岸邊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清理垃圾、打理花草樹木、向周邊居民宣傳綠水青山理念、倡導垃圾分類等。如今,“母親河”美觀整潔。學校充分利用地域優勢,除日常保潔、宣傳護河工作外,還開展了“最美護河者”評選活動,通過勞動評價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勞動的光榮時刻,表彰在護河中涌現出來的“勞動小達人”,宣傳創新性的勞動技能。
身處城市的孩子很難體驗到農田生活。富源路小學學生不出校門就能參與茶葉種植活動,還進行了“茶樹的移植”課題研究。這里面既有語文、數學、科學學科知識的運用,又有親自動手進行勞動的體驗。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了解了茶樹的習性,掌握了種植的技能。2015年,該校學生受到袁隆平的約見,把親手炒制的“富源生態茶”送到袁隆平手中,袁隆平高興地為他們豎起大拇指。
“自己種的蔬菜特別好吃?!薄拔覀兎N的水稻制作的大米很香!”學生七嘴八舌地介紹自己當“小農夫”的經歷。富源路小學以勞動實踐、勞動探究、勞動創造為抓手,充分挖掘校園的邊邊角角,在校內建成了生態勞動實踐的蘑菇房、茶園、水稻田、種植園等“四基地”。學校以班級、社團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了育苗、插秧、澆水、除草、施肥、修剪、測量、品嘗,讓其體驗到了勞動的辛苦,也品嘗到豐收的喜悅。
市北區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本猛告訴記者,全區在抓實學生勞動教育“推進勞動教育體系再升級、學生勞動觀念再更新、學生勞動技能再進化、勞動教育與社會資源再關聯和家校同向教育再互動”“五再”舉措的基礎上,堅持圍繞“勞動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3個核心問題,從小處、細處著手,推動創建一批勞動教育實驗校、特色校,實現了“一校一特色”。這也給我們展示了勞動教育的美好未來:勞動教育不僅要動手,更要動腦,實現智慧勞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瑞新 通訊員 徐海濱)
責任編輯:喬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