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設計的彩色玻璃廊架下,小區的鄰居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聊天;舊物改造的景觀墻前,老人們坐在同是舊物改造的長條凳上休憩;五彩斑斕的“童趣世界”里,孩子們扎堆滑滑梯、蕩秋千、騎木馬;寬敞的“海綿”廣場上,“青島大媽”們盡情地跳起廣場舞……這是記者近日在嶗山區北村新苑小區西側廣場見到的一幕。一年之前,這里還是一處地面雜亂、設施老化的“老舊空間”。這個社區小廣場的大變化,源于我市從2019年起實施的“青島城市空間微更新”活動。
微更新活動首批10個試點項目今年陸續完工,青島設計師們用靈感照亮了一個個“灰色的角落”,創造出一個個既時尚又實用的創意空間,挖掘出老社區的新潛力,更成為凝聚社區精神的新載體。
微更新改造后袁北村新苑小區增設野童趣世界冶袁成為社區孩子們的樂園。徐常青 攝
特點
“萬花鏡”為題 打造全年齡段廣場
上午10時多,像往常一樣,肩負“遛娃”大任的楊立君領著兩歲的外孫女童童來到北村新苑西廣場,小姑娘熟門熟路地跑向“童趣世界”,小木馬、蹺蹺板、滑梯、秋千都是她的最愛。看著外孫女玩得高興,老人直樂呵,“改造以前,我們小區沒有地方給孩子玩,現在有了兒童樂園,游樂設施這么多,孩子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晚飯后,56歲的鐘彩娟和伙伴們在社區廣場上跳起了廣場舞,“以前大花壇堵在廣場中央,地面不平整,我們都不愿意過來;微更新之后,社區廣場變得寬敞平整,可以跳廣場舞了。”中韓街道北村社區居委會主任由雙強說。
設計師鄭曉光介紹舊物改造的景觀墻遙。
“我們調研收集了小區居民年齡層比例、各年齡層活動需求及活動時間等信息。同時,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充分聽取吸納居民、專家、城市管理者等多方意見。”鄭曉光介紹說,社區廣場微更新項目設計方案以“萬花趣境,炫彩社區”為主題,將繽紛變幻的“萬花鏡”作為設計原型,保留場所肌理、優化空間布局、豐富使用體驗,把“多彩生活、萬千世界”納入到社區景觀中,打造一個兼備娛樂健身、休閑交往、兒童游樂的“全年齡段社區活動廣場”。
微更新,大不同。之前社區廣場缺少座椅和遮陰設施;而如今,廣場入口處新設的彩色玻璃廊架“炫彩之心”可以遮陰避雨,廊架下設置了座椅,成為社區午后最熱鬧的地方;廣場南側增設兒童活動空間“童趣世界”,色彩豐富、柔軟的塑膠地面上,既有適合大孩子玩耍的攀爬網、肋木架、組合滑梯,也有適合幼齡兒童玩耍的小木馬。設計師的巧思還體現在采取“低維護”的綠化種植設計,補植色葉樹種、開花喬木,種植麥冬草,打造多彩多樣的季相植物景觀,也讓廣場植被顯得更加錯落有致;并在廣場上規劃特定區域設置晾曬架等。
亮點
舊物再利用 既環保又保留記憶
原先的老舊木頭廊架拆除后,對材料進行粉刷利用,檁條做成波浪狀木質格柵景觀墻,為社區廣場增添了幾分詩情畫意,柱子組合則成為長凳;原先石頭花池的壓頂石,變成了汀步石……記者隨設計師繞了一圈,發現這個“全能”社區小廣場還是一個綠色環保廣場。
“景觀設計像服裝設計一樣有流行趨勢,當年小區建成時廣場的設計,到現在已經不實用了。”鄭曉光說,時代在變化,設計的流行趨勢、人們的功能需求也在變化,舊物利用,正是這個社區微更新項目設計的一大特色。據介紹,微更新設計注重“可持續景觀營造”,該項目對場地舊物進行了再利用,將原有因嚴重破損、影響使用或存在安全隱患的石頭坐凳、石頭花池、木質廊架的材料更新設計成為新的坐凳、汀步、景觀小品、兒童活動獨木橋等,在節省改造成本的同時保留了場地記憶。
此外,這個社區廣場還體現了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以前地面使用的石材和磚不透水,會有內澇的問題。這次微更新,通過科學合理地運用透水性鋪裝、植草溝等海綿綠地措施,降雨時雨水可通過鋪裝與綠地內滲水路徑,快速下滲至底層土壤,從而消減峰值流量,解決廣場夏季內澇問題;水還會慢慢滋養到綠地里,涵養綠地植被。”
小項目大手筆 為老廣場“添活力”
社區微更新,請來了小麥島設計師
北村新苑小區位于嶗山區合肥路857號,建成于2009年,為回遷安置小區,共有1790戶。小區內有東、西兩個休閑廣場,此次 “微更新”場地為西側廣場,面積約5070平方米(含綠化面積)。
“2019年秋天,我第一次來到這個廣場,第一印象就是沒有人氣。”作為該微更新項目的設計師,青島新都市設計集團的主創設計師鄭曉光從事城市景觀設計13年,曾操刀青島“新網紅打卡地”小麥島公園、白沙河等景觀設計,做社區微更新這種“小項目”,對他還是第一次。
“之前我們做的都是大公園、大廣場之類的‘大設計’,而這次的社區微更新項目,作為設計師,更關注市民活動的小小的空間。”實地探查后,鄭曉光發現,原先的北村新苑西廣場有很多舊小區公共空間的“通病”,比如生活、休閑、健身及兒童游樂設施不足,中老年活動空間缺失,雨天地面積水等,“當時場地內有一處存在安全隱患的老舊木質廊架,一處半圓形花壇,一處失修金屬構架,少量休息石凳與健身設施。大花壇位于廣場中央位置,影響廣場活動使用;原有道路系統規劃不合理,導致綠地被踩踏;衣物、棉被隨意晾曬在老舊木制廊架上。”
為了了解社區居民的迫切需求,設計師團隊和居民代表,街道、社區居委會及嶗山區自然資源局、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工作人員幾方坐在一起開了個座談會。“當時居民們提出了三點,一是需要一個跳廣場舞的大空間,二是整個小區沒有兒童活動的空間,三是廣場雜草叢生、蚊子很多。”鄭曉光說,他們設計時著重考慮解決居民的需求,“因為社區廣場就像是居民的一個‘家’,建成十幾年之后,‘家’也會變舊,所以就需要更新、重新‘裝修’一下,包括設施的更新、景觀布局的調整,增加一些景觀功能、置換一些‘家具’、種一些花花草草,讓這個‘家’煥然一新,變得更加溫馨、更有活力。”
10個項目試點,小區的“臉”變漂亮了
看設計師們進社區如何為老舊小區“美顏”
思路
試水空間微更新 有設計更有“社”計
記者了解到,“青島城市空間微更新”是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牽頭,與各區市政府共同組織開展的專項活動。我市社區微更新首批試點項目的最大亮點,是把社區建設的微小環境改造演繹成一次“共同締造”的活動,讓居民、設計師在政府部門引導下研究改善自身的人居環境,極大地激發了居民和設計師的參與熱情。
2019年,“陽光社區2019”社區空間微更新活動正式啟動。為了提前做好功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赴上海、深圳進行了實地項目考察,學習先進經驗。活動前期,每個區市提報了一處社區空間微更新的試點項目;在公開征集設計方案階段,共有132個設計師(團隊、單位)報名參加,最終收到96個設計方案。方案設計前期,各試點項目所屬的街道或居委會召集社區居民代表與設計師(團隊)進行面對面交流,以便設計師(團隊)充分了解居民及城市管理者的實際需求;參賽者提交設計成果后,通過專家、街道、居民代表的共同評選產生優勝方案。優勝方案設計師(團隊)根據評審會意見進行方案優化調整,形成最終實施建設方案。2019年底,首批微更新試點項目全部開工建設,近期已陸續完工。
青島的微更新從關注民生的小處著眼,因地制宜地規劃設計,創新性調動公眾積極性,有效建立共享、共治、共榮的社會認同,使規劃建設活動更加生動有趣。“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2020年我市“微更新”試點示范項目將繼續推進,并引導各區市探索各自的運行路徑,使“微更新”理念和方法在今后城市改造建設中逐漸常態化。
案例
“火車”開進小廣場 展現老滄口文化
李滄區滄臺路綠地一隅改造后,入口空間設置“火車頭”作為標識性景觀。
最近,住在李滄區滄臺路的居民們發現,身邊的一處小小的公共空間變得既”洋氣“又有文化氣息。作為“青島城市空間微更新”首批試點項目之一,李滄區滄臺路綠地一隅項目近日完工。從入口設置的標識性景觀——仿照“綠皮車”樣式的“火車頭”;到以火車月臺為靈感打造的廊架;再到以軌道樣式的構架對幾處空間進行連接,打造多處框景,展現周邊植物景觀……無不體現出這個微更新項目的獨特之處。該項目通過構筑景觀裝置,為居民提供遮陰及活動的空間,同時作為新的文化載體連接過去與未來,并與后方老舊樓院在高度、色彩等方面形成了藝術化的沖突與融合。
項目場地位于滄臺路市場北側的開放空間東北側,設計面積約230平方米。“由于項目占地面積小,又位于廣場角落消極地帶,設計的重點在于以最小化的精準介入來激活消極場地,補充完善缺失的功能。”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聽取各方意見,廣泛收集片區歷史文化信息進行整合,希望設計方案能夠展現片區文化、突出地域特色。
滄臺路俗稱“下街”,是老滄口的發祥地,膠濟鐵路、紡織廠的興起使滄口成為青島的工業特色區。據介紹,此次微更新項目設計意圖借助城市工業文化景觀保留歷史文脈、傳達時代記憶。設計方案以“芳華滄景多維空間”為主題,選擇“鐵軌”“月臺”“火車車廂”等易于理解的形象符號,使用意象化元素直觀展示老滄口的工業文化特征。具體來說,設計以火車元素為切入點,使用意象化的軌道元素豐富豎向變化,以幾個方形半開放空間組合成特色景觀裝置;通過為每一個“方盒”賦予不同的功能屬性,形成豐富多元的使用空間。景觀裝置配套有一體化座椅、書報欄、置物架、健身器械等,滿足全時、全季、全齡使用需求。裝置外立面粉刷高飽和度的黃、藍、綠三色,為城市增添一抹靚麗的色彩。
小空間大提升 讓老小區“逆生長”
微更新以社區空間為起點,為城市注入“抗衰老”良藥
微更新是一種先進的城市改造模式,告別了傳統的“大拆大建”,以一些小改造、小更新重新煥發老舊社區的活力。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作為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的一項重要任務,從2019年起“青島城市空間微更新”活動聚焦城市各類灰色空間,選取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試點項目,廣泛征集設計方案和各方意見,通過巧妙合理的藝術化設計,做到“工程小、耗資少、細節美”,同時搭建相關市直部門、街道、設計師和市民多方群體參與的平臺,推廣城市“有機更新”和“共享共建”的創新思路。以社區空間為起點,主要面向急需品質提升的老舊小區內部公共空間,利用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繡花針”進行改善提升,讓品質化滲透到城市每一個細胞。
據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已完工項目的完成質量、使用情況等進行了跟蹤調研,總體社會反響較好,“微更新”不僅給老舊的社區、街道帶來了一系列看得見、用得著的變化,也促進了社區精神的蓬勃生長,給城市注入了“抗衰老”良藥。
李滄區滄臺路綠地一隅微更新項目以火車元素為切入點,展示老滄口的工業文化特征。
晚報評
一點“更新”就能照亮生活
從“大拆大建”到“微更新”,城市改造的理念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城市的核心是人,社區微更新正是以人為出發點,通過小尺度、漸進式的“良性有機更新”,提高人們的居住品質,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讓每個微小的變化,都成為照亮居民幸福生活的光芒。
在上海,近年來,微更新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當微更新成為風潮,申城老舊社區紛紛開啟“逆生長”之旅。而在青島,微更新的試水已初見成效,有的社區小廣場“微改造”后變身居民的“共享客廳”,增強了社交屬性;有的開放空間在設計師的巧思和居民的集思廣益下變得“小而美”,亦體現當地特色,留存城市記憶。在專家眼中, 微更新既是公共空間藝術的載體,又起到提供審美體驗、實現審美教育的作用。除了轉角遇到生活“小確幸”外,微更新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在青島建設崇尚藝術的創意之城攻堅戰中,以“繡花”功夫深化城市精細化設計創新,將公共藝術與城市未來建設、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有機結合。通過“城市空間微更新”,助力青島成為“品位有高度、顏值有靚度、管理有精度、生活有溫度、美譽有廣度、創新有力度”的品質之城。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董真/文 徐常青/圖)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