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奔涌,東方潮闊;而立浦東,更立潮頭。
3月13日,在浦東展覽館“浦東開放開發30周年主題展”,感性認識浦東;3月19日,“青滬課堂”第一期,浦東新區區委辦公室(區委研究室)周其盛博士,講述“浦東開發開放到高水平改革開放”,理性認識浦東;100天,158名專業實訓干部很大一部分時間又將行走在浦東……
陸家嘴、張江、外高橋、臨港;“中國芯”“創新藥”“智能造”“藍天夢”“未來車”“數據港”…….當這些曾經出現在課堂中的熟悉地名,曾經作為經典反復研磨的教學案例,一下子行在腳下、闖入眼中,專業實訓干部的心情難掩興奮與激動。通過仔細看、認真聽、時時問,他們也在內心勾勒自己認識的“浦東”。

“起點”精神
一如往常,1990年4月18日清晨,爛泥渡路棚戶區的人們把馬桶拎出家門,在弄堂里嘩嘩地刷洗,路邊門口是煤煙爐子,就在這再熟悉不過的煙火氣中,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宣布開發開放浦東。
宋巖的實訓單位中國金融信息中心,就在東方明珠附近,她不敢相信,昔日爛泥漫流處,而今成了財富奔涌地。從上海中心119樓的觀景臺往下俯瞰,云霞星輝近在身旁,陸家嘴金融城熠熠生輝。


滄桑巨變三十余年,還原了“爛泥渡”與“金融城”對比場景的是浦東展覽館,在“浦東開放開發30周年主題展”,158名專業實訓干部在一張張歷史照片、一段段紀實影像中,細細領悟著浦東開發開放之初所展現的“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起點”精神。
“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開發開放浦東,就帶著鮮明的國家印記,它是中國改革開放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周其盛說。

不負囑托與期待,數據證明了浦東:歷經30年開發,陸家嘴目前集聚了4.4萬多家企業,285幢商務樓宇中,稅收億元樓102幢;浦東創造了55個“全國第一”,其中像土地開發新模式、保稅區建設等早已為全國借鑒;上海自貿試驗區則有328項制度創新向全國復制推廣……僅盤點了其中的幾項數據,周其盛說,
31年來,“國家”和“使命”深深印刻在浦東大地上,融入血脈,并不斷被傳承,這顯示了上海這座城市應有的格局,也是浦東開發開放的初心原點。
“創業”底氣
從浦東新區的地標陸家嘴金融城,到臨港新片區的地標滴水湖,車程大約70公里。記者在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采訪看到,年輕的干部們把家搬到了臨港宿舍,交流中,曾經的一些“老開發”們感嘆,“從他們身上看到了浦東當年熱火朝天當‘開路先鋒’的情景”,而年輕干部們則略帶詼諧地稱“我們的奮斗與國家戰略又一次交織在了一起,是使命”。
“浦東這片熱土,給許許多多‘想做事’的人以無限機遇。”專業實訓干部劉源遠說,“‘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用后天去謀劃明天,因為明天就是今天’,奮斗者的這些‘金句’,一直在上海口耳相傳。在上海,我們總感覺有一種力量在激勵著更多‘后浪’開拓進取,或許這就是一座城市最大的‘魔力’。”
專業實訓干部初到上海的第一“感知”,也在周其盛的講述中得到印證。
“浦東開發開放之初,有‘敢跟全球頂級水平對話的志氣,強烈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氣,艱苦奮斗忘我工作的朝氣’,過了30年,挑燈夜戰的創業之光,在浦東非但沒有熄滅,反而還將前路照耀得更加光明。”周其盛說。
精神是行動的指揮棒。由此,專業實訓干部再一次深刻體悟了“特斯拉速度”“山姆速度”“洋山新速度”“中環加速度”,也再一次感受到了浦東聚焦“中國芯”“創新藥”“智能造”“藍天夢”“未來車”“數據港”六個硬核產業集群,所釋放的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這將是浦東面向未來的發展底氣。
“人民”理念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這是浦東最鮮明的特點。“30年來,浦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回過頭來再進一步考量,浦東開發的社會功能還是滯后于經濟功能。”周其盛說,新時代的浦東,正在認真思考“社會”的意義,把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和城市治理統籌推進、系統集成,浦東正在探索一條中國特色的治理現代化之路。
在這條治理現代化之路上,給予專業實訓干部印象最深的,則是“兩張網”“數字化”“五個人人”這三個關鍵詞。“兩張網”推動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交互型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其背后,是用改革打破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和服務壁壘,也是用創新解決不斷冒出的新問題。于是,”智治”的浦東,全區近4萬個物聯感知設備,猶如神經元系統一般,將各類數據源源不斷回傳“城市大腦”;”善治”的浦東,新版社保卡申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繳費……百姓日常需要辦理的212個事項,都可以在“家門口”辦理,分布在全區的“家門口”服務中心成了百姓“政務便利店”。

“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這‘兩張網’被譽為上海城市治理的‘牛鼻子’,而全力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又被上海置于‘構筑城市未來發展戰略新優勢’的高度被重點提及。”第三批赴上海專業實訓隊黨總支副書記陳智海說,“無論是‘兩張網’還是‘數字化’,最終的導向都是‘五個人人’,核心還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人民’理念,這是一座城市長久的活力所在、魅力所在、精神所在、品格所在。”(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文/圖)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