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3月22日2版

從農民工蛻變成創造多種絕活絕技和世界紀錄的金藍領、高級技師,郭凱用工匠精神把裝卸做到極致
用奮斗筑夢,建一流海港
“師傅,這批晶粉水分太大,沒操作幾下,車又陷下去了。”剛上班,郭凱就收到徒弟發來的“求助”,“水分大你就要盡可能保證車體穩定,另外每次不要挖太滿,少量多次。”實地了解情況后,他這樣告訴徒弟。不管刮風下雨,郭凱上班第一件事總是先去流機隊的各個作業點看上一圈。
“現在雖然不需要自己裝載貨物,但需要關照的更多了,體力和精力消耗一點都沒見少,一天兩萬步根本打不住。”郭凱說,他所在的流機隊是一支擁有144臺設備的機械大隊,每班次出車最多可達80多臺,不同于固定機械,他們常常是在各作業點流動作業。“不親自看一看,叮囑幾句,總覺得不放心。”
郭凱是山東港口青島港產業工人大軍中勇于創新創造的杰出代表。楊琪琪 攝
郭凱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2005年通過招聘,以農民工的身份來到山東港口青島港。由于有駕駛基礎,入港后他被分配到流機隊裝載機司機的崗位,主要從事礦石卸船的清艙作業。正式上崗前,港口給他們安排了六個月的職業技能和安全操作基礎培訓。郭凱下定決心:要快學,學好!白天,他跟著師傅轉碼頭、下船艙,練習如何開車、如何清艙,晚上回到宿舍復習學到的新知識,熄燈了就拿著手電筒“貓”在被窩里反復地看書,每天學到凌晨一兩點鐘。憑借著這股“鉆”勁,他僅用三個月就完成了其他學員六個月的課程,被安排提前上崗作業。
在礦石卸船作業中,一條20萬噸的大礦船,通常有9個船艙,而卸船機抓斗只能抓取艙口中央區域的礦石,剩余的礦石需要用裝載機推扒至中央區域,裝載機無法清理的底料需要人力用鐵锨、掃把清理。“為了練好技術,我每天操作方向、油門、擋位上萬次,白天在碼頭上練到手膀紅腫,眼睛、脖子酸痛,下班回到家就拿著筷子不停地比劃。”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半年時間,郭凱便迅速成長,凡是他清過的艙,可以減少人工清艙量上千噸,相當于30名工人一天的工作量。過去每艙需要七八個人清艙,現在一個人就可以清兩個艙,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十幾倍。
由于技術過硬,2007年郭凱開上了單臺價值達270多萬元的卡特980H裝載機,并擔任車長。同年9月,在山東省港航系統舉行的全系統裝載機比賽中,作為比賽中最年輕的選手,他憑借出色的操作技術和嫻熟的操作技巧拿下一等獎。此后,他連續六年蟬聯公司技術比武裝載機項目冠軍,連續四年蟬聯集團技術比武裝載機項目冠軍。2010年,郭凱與集團簽訂勞動合同,成名一名港口的正式職工。這些年他也創造了多種絕活絕技和世界紀錄。
在淬煉自身技術的同時,郭凱還是“傳幫帶”的行家里手。入港16年,他帶出157名徒弟,其中5人當上了班長,7人考取了技師,55人成長為“全能型”司機,獲得“巧運速裝”等30多項集團員工品牌,徒弟高磊、郝立坤等人先后獲得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山東港口技能工匠榮譽稱號,在集團、公司裝卸生產會戰中屢創佳績,成長為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品牌團隊。近兩年,郭凱針對設備老化、經濟性能下降明顯的問題,改進“節油法”,先后提出“裝載機柔性操作法”、“大塊鋁土高效清艙法”,推進實施了“流動機械前置加油”、“環保分區域作業”等生產模式,在兌現生產任務指標的同時,一年下來就節省了燃油消耗32.2萬升,節約成本160余萬元。
心中有夢并不懈追求,總會熠熠閃光。郭凱說,現在公司上下掀起了學黨史的熱潮,“學黨史,首先是學,永遠銘記來時的路;其次是干,在各自崗位上,腳踏實地,按照工匠標準,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本職工作干到極致。”
黨員檔案
郭凱,男,36歲,現任山東港口青島港前港分公司流機隊隊長助理。先后榮獲“青島市勞動模范”、“山東省青年崗位能手”、“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最美青工”、“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交通技術能手”、“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中國“航運界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琪琪)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