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3月23日2版

節水,不只是鍋碗瓢盆
水是生命的源泉、工業的血液、城市的命脈。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本周是第三十五屆“中國水周”。聯合國確定的宣傳主題是“珍惜水、愛護水”,我國的宣傳主題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
經過多年的宣傳和教育,“節水”二字已經深入人心。對青島人來說,節水尤為重要,因為青島是全國最嚴重的缺水城市之一,一直以來城市供水超負荷運行。每年3月下旬及夏日供水高峰期,青島都會進行節約用水的宣傳。這座城市也涌現出了一大批“節水達人”,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用鍋碗瓢盆演繹著節水故事,市民們用點點滴滴的努力,傳遞著節約用水的文明大風尚。
實際上,節水不只是鍋碗瓢盆的事,也與城市治理體系和產業轉型升級密切相關。2002年,青島就創建成為國家級節水型城市,是全國首批10個節水型城市之一。2011年、2015年和2019年又三次通過國家節水型城市復查。在開展節水型企業(單位)和節水型居民小區創建活動,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推動節水型經濟發展方面,青島都做出了諸多嘗試。在“節流”的同時,青島也在積極“開源”,推進替代水利用,如利用沿海城市優勢,向大海謀水,實施污水資源化,促進城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如今,青島擁有目前全國最大的市政海水淡化項目,全市海水淡化設施日產能力為22.4萬立方米,占全國海水淡化產能近1/5。截至2020年底,已產9800萬噸淡化水,約相當于7個西湖的容量。而且,海水淡化水已并入市政供水系統,真正讓海水和城市淡水資源緊密聯系在一起。可以說,這座城市在一以貫之的努力創建人水和諧的生態社會。
在節水方面,青島還有很大潛力可挖,也正在邁出更快更大的步伐。在我國國民經濟的用水結構中,工業用水量次于農業用水,而遠超生活用水。去年9月,在2020青島國際水大會上,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節水處處長袁令說:“只有將‘節水優先’方針著眼于‘中國制造’全局,才能真正促進人水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青島在發展創新產業和新經濟模式時,非常注重節水方面的考量。比如,去年8月,青島科技大學和上海熊貓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就合同節水事宜達成了初步意向,并簽訂了三方合作協議書。這也是全市首個高校合同節水項目。合同節水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節水模式,對促進社會資本參與節水、發展節水服務業、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和綠色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翻開2021年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明確提到要支持即發集團牽頭在無水染色領域建設國家級、省級技術創新中心。一提印染,很多人都會想起電視劇《大染坊》中的一幕幕,那當然是老皇歷了。但傳統紡織染色一直都主要以水為介質,每染1噸紡織品約需要100噸淡水資源,同時產生大量污水,嚴重制約著我國紡織業的可持續發展。青島作為中國最早的紡織工業基地之一,曾經有過“上青天”的輝煌,紡織產業也是青島市的傳統優勢產業之一。而隨著無水染色技術推廣應用,或將從根本上解決印染行業高耗水、高污染的難題。這些新節水模式、節水技術和科技挖潛手段,對于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推進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無疑更為重要。
也正因為此,在加快構筑新發展格局的當下,“節水”二字不能只局限于讓市民管好水龍頭,更要強調創新驅動、生態文明,用創新辦法解決傳統問題。這對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建立健全制度設計,完善立法和監管,加強節水監測、考核等,也要全面提升節水水平,抓好節水載體,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提高各領域各行業用水效率。只有這樣,我們這座嚴重缺水的沿海城市,才能敲開綠色轉型的幸福之門,共創美好生態未來。(王學義)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