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3月24日第7版
一周說
基層踐諾,切忌進入“馬拉松”
政府依法行政,部門依規辦事,是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招商引資、服務群眾的過程中,相關部門與企業、市民簽署的一系列合同、協議,則是依法、依規辦事的重要依據。然而,在“曝光臺”欄目的采訪中,記者發現,由于一些基層部門在簽訂合同之后,履約不到位、承諾不踐諾,甚至“新官不理舊賬”,致使企業、市民跑斷腿、磨破嘴,無奈之下進入了維權“馬拉松”。這些不履約、不守信的做法,不僅讓奔走在維權“馬拉松”中的企業、市民寒心,更極大地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1月22日,本報《曝光臺》欄目刊發了《扶持資金兌付遭遇“擠牙膏”》一文,反映了2008至2012年期間,有關部門先后與落戶原青島出口加工區配套產業區的5家企業簽約時,對其承諾“扶持資金一次性付清”,可直到2020年底,這些資金依舊沒有全部到位。近10年來,這些企業先后4次向相關部門討要,對方每次都如“擠牙膏”一般,象征性地支付一部分,合同履行陷入“不催不兌現”的怪圈。
稿件見報后,相關部門再次承諾,將立即調查核實相關債務數據,及時償付企業扶持資金,并妥善解決類似的問題。然而,記者近日聯系該企業,得到的反饋依然是“資金還未到位”。
基層部門招商難度大、任務重,適當給予企業一定的落地獎補,確實能推動項目引進。因此,不少基層部門與企業簽署獎補合同,承諾在稅收、土地使用方面給予支持。但如果部門對待合同,缺乏基本的法治意識和契約精神,不能切實地兌現承諾,這種招商“手法”就變成了一種招商“戲法”,長此以往,必然會失信于企業,失信于百姓。這個案例中,基層部門無視合同約定,不僅將“一次履約”變成“分次兌現”,而且不催不付、隨性履約。這樣的“履約不到位”,不僅讓企業跑斷腿,更使得相關部門陷入了“失信”的泥沼。一旦基層失信成為一種思維定式,未來即使栽下再好的“梧桐樹”,也難吸引“鳳凰”來。
基層部門履約遭遇“擠牙膏”,讓企業寒心。而面對居民尋求答復時,一些部門給不了履約“時間表”,同樣讓人憂心。
此前,本報“曝光臺”欄目曾刊發了《8年了,三角灣頭村安置房還沒影兒》一文,反映了2011年在三角灣頭片區舊村改造項目中,膠州市膠東街道辦事處承諾居民“18個月原地安置”。但8年時間過去了,居民依然還在外“漂泊”。期間,居民每次到街道詢問,工作人員給出的答復不是“向上級匯報”,就是“再等一年”。
街道、社區制定的拆遷協議是村民拆房搬家的“定心丸”。正是基于政府的誠信背書,村民才能下決心拆舊房、先租房、等新房。對于基層部門而言,簽署協議就意味著接下了工作,扛起了責任,不管困難還是容易,都要真擔當、真作為、真落實,決不能“簽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否則,村民會對基層部門寒心,而部門也失掉了民心。
令人欣慰的是,在本報輿論監督的推動下,2020年10月,膠州市啟動了三角灣頭村59戶村民的貨幣補償工作,村民們心中懸了8年的“石頭”終于落了地。但基層部門“一朝”不履約,給村民帶來“十年”怕簽約的擔憂,卻需要很長時間平復。
基層部門不履約、履約慢,反映了城市營商環境中的“短板”,而基層部門“新官不理舊賬”,致使“舊賬”被拖成“死賬”,更嚴重地影響了城市的對外營商形象。
1月17日,本報“曝光臺”欄目刊發了《一波三折的補貼款何時能拿到》報道,反映了一家落戶高新區的軟件企業,本來已經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應該馬上拿到相關補貼,但后因機構改革、人事變動,卻多次陷入了“審核”旋渦。報道見報后,這筆補貼終于應“聲”到賬,但已經“遲到”了整整兩年之久。
基層部門的人事可以不斷變動,但加蓋公章的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絕不能因為“舊官”走人而束之高閣。如果基層部門普遍“新官不理舊賬”,必然會讓城市失去了公平、公正的“賽事環境”,最終也會影響整個城市的營商環境。
“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政府踐諾、部門履約是城市法治化營商環境的試金石,也是引進項目落地、開工、投產的基石,更是人民守望公平、正義的磐石。基層部門在撰寫合同、協議時,需要提前考慮到能否履約、如何履約。只有部門將落有白紙黑字、蓋有紅色公章的合同履行到位,才能贏得企業和市民的認可,為所在區域部門誠信傳播美譽,形成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濃厚氛圍。
今年是青島的“項目落地年”,而基層部門要想瞄準重點領域,聚力攻堅,加強項目落地,必然要以法律為依據,積極踐行承諾,嚴格履約。如此,才能真正推動項目的全面落地。希望相關部門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開放型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用擲地有聲的工作舉措兌現各項合同、協議、承諾,用青島良好的法治化市場環境推動青島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