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28日訊 近年來,有的商家或機構讓消費者辦了會員卡、充值卡后,因種種原因閉店或跑路,消費者很難維權的事情時有發(fā)生,一定程度上成了侵害消費者權益、也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一個“扎手難題”。觀海新聞記者今天從李滄區(qū)法院獲悉,該院通過主動開展訴前調解,強化訴源治理,成功為涉健身卡退費糾紛的75名消費者維權,并且敦促健身機構對其他近500名會員做好參照處理。該法院的這一作法,為依法有效破解此類“扎手難題”,提供了可借鑒的新路徑。
今年3月4號,李滄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在審核網上立案材料時,發(fā)現有兩起因健身機構會員退費引發(fā)的糾紛,與當事人溝通后得知,準備起訴的還有73人,而且在涉案健身機構辦會員卡的消費者多達500多人。該院立案庭庭長韓繼升獲知情況后,立即向院里作了報告。經研判,該院迅速制定方案,按照“解決一案、消解一批”的思路,將案件轉入訴前調解程序,由特邀調解員及速裁法官立即跟進調解,努力把糾紛解決在訴前,減少群眾維權的成本。
對此,法官和調解員一方面保持與申請立案的當事人進行聯絡溝通,耐心釋法明理,安撫急躁情緒,并由他們及時向其他有起訴意向的多人傳遞事情正在解決的信號。另一方面,想方設法經多種渠道與健身機構的負責人取得聯系,對其反復勸導、言明利害。3月11日,該負責人來到法院表達了解決意愿,但也向法官倒了倒他的“苦水”:原來,這家健身機構2019年開始經營,后因疫情影響生意,又遇到經營場地要被征收,因補償問題與產權人未達成一致,由此關門歇業(yè);目前和產權人已達成一致的補償意見,賠償款到位就給會員退費。
3月18日,調解員組織現場調解,促使雙方在相互理解、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達成了健身機構在1個月內退費的調解協議,并當場進行了司法確認。同時,敦促該健身機構主動聯系其他75名準備起訴的會員,逐一明確退款額,現已全部達成和解。健身機構還承諾,后續(xù)其他會員如需退費,也將參照處理。至此,僅用十余天的時間,這批潛在的群體性糾紛得以在源頭圓滿化解。
“我們在辦案中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并結合當前正在進行的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圍繞公平公正高效辦案和實實在在為群眾辦事,進一步完善訴前調解機制,深入參與和推進訴源治理,著力把糾紛化解在源頭,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諧,積極貢獻法院力量。”李滄區(qū)法院院長陳永奎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戴謙 通訊員 張清皓)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