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青島的“項目落地年”,也是“十四五”的嶄新開端,落實好“項目落地年”戰略部署,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是重要保障。青島自發起15個攻勢、“學深圳、趕深圳”等工作部署以來,青島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積極推進流程再造,從硬件設施、工作流程、服務理念等多方面入手,促進審批提速增效,切實提高群眾和企業辦事獲得感和滿意度,為項目快審批、快落地提供審批助力。
“一窗受理”89%事項,414個事項審批時限達到“秒級”
政務服務怎么樣,企業和群眾最有發言權。日前,青島海納云智能系統有限公司將一面錦旗送到了青島市民中心,以表揚市行政審批局“工業互聯網幫辦代辦窗口”為其提供的“一對一”“保姆式”專屬服務。這不是個例,青島采取了多樣化措施,讓企業和群眾享受更多的改革紅利,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審批服務保障。
為方便企業群眾“就近辦”,青島通過“政銀合作”模式,在全市550余個銀行網點和便民服務場所設置自助服務終端,可辦理76項便民服務事項和900余項審批申報業務。以“六有一能”為基本要求,在全市鎮(街)、村(社區)推進便民服務標準化建設,目前,全市共建設138個便民服務中心,梳理公布我市統一的鎮(街)級便民服務事項清單57項,村(社區)級便民服務事項清單23項,推動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為使企業群眾“一次辦好”,出入境、不動產、公積金、車駕管、醫保社保業務等進駐青島市民中心,實現“應進必進”。持續深化無差別“一窗式”改革,1758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窗受理”,“一窗”事項比例達89%,行政效能大幅提升。
為讓企業群眾“感受度”不斷提高,青島在全國創新推行“無感審批”。實現對企業群眾辦事需求的精準預判、即時感知、主動推送和智能處置,結合深度融合的政務服務專遞服務,實現整個政務服務過程無需主動申請、無需提交材料、無需來回跑腿,全程可查可追溯。首批20項政務服務事項列入試點清單。
深化“一事全辦”“一業一證”改革,一次辦好企業群眾眼中的“一整件事”。對涉及兩個及以上關聯事項的服務行業按鏈條合并同類項,推動審批由串聯變并聯,將“多事多流程”整合為“一鏈一流程”。目前已推出“一業一證”指導目錄50項,全市共發放行業綜合許可證1383張,涉及試點行業46個。“一事全辦”主題式服務101項,共完成“一事全辦”辦件量1.6萬余件。
同時,青島市行政審批服務局梳理、公布“全市通辦”事項清單699項,打破本市行政區劃限制,列入清單的事項在全市任意一處政務服務大廳均可辦理,群眾無需因地域差異往返跑。上線運行全省首個、國內領先的“智能辦”平臺,實現22個業務領域、414個政務服務事項審批全程無人工干預,審批時間壓縮至“秒”級。
“零跑腿”“零費用”,公共資源交易每年為參與項目企業節省8000萬元
在青島,重點項目多涉及公共資源交易,而公共資源交易也是參與項目企業感受青島的“第一次正式印象”。做好公共資源交易,不僅讓企業省事省力省心,更能堅定企業投資青島、建設青島的信心、決心。
為此,青島在全國率先取消業務辦理窗口,實現公共資源交易“零跑腿”。將招標公告和招標文件審核制度改為網上備案制度,電子交易系統自動生成具有防偽功能的中標通知書,無需另行備案,招投標全流程全部實行網上辦理。取消報名環節,招標文件免費下載;網上發布招標公告時,無需任何人工干預自主預約開評標場所;取消紙質投標文件,投標文件通過免費制作工具編制并上傳;推行網上遠程投標,投標人無需從全國各地趕到開標現場,所有交易活動均在網上進行。
為進一步服務項目落地,青島還實現公共資源交易“零費用”。投標人無需報名和遞交紙質投標文件,通過青島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上傳電子投標文件,網上簽到、網上開標、網上解密、網上確認等所有環節均在網上完成,實現投標“零費用”。以前每家供應商每次參加投標至少要報名費200元和投標文件印制300元,外地供應商報名和投標至少要跑2次,平均差旅費至少2000元。據此測算,一年能節省報名費、標書印制費、交通差旅等直接費用約8000萬元,尚不包含無法估算的投標時間成本,以及遠程投標、取消紙質標書印制等所產生的系列社會效益。
除公共資源交易外,青島還搭建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平臺,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平臺接入“愛山東”APP,大幅提高了審批服務效能。依托平臺,實行多事項、跨部門并聯審批,提交申報材料后,相關材料自動推送至各部門進行并聯審批,達到“統一收件、集中受理、并聯審批、同步出件”辦事效果,實現市直部門和各區市建設審批服務事項“網上辦”“掌上辦”,參與項目的企業在日常辦事過程中再也不用“跑多頭”。目前已有9000余個項目已在平臺上線運行。(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博)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