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進聽民生
為制造業夯實“人才基座”,聽聽師生怎么說

■記者與青科大機電工程學院師生座談。
搭建校企合作平臺
引多方資源培育前沿人才
“十四五”期間,青島將全面推進制造業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加快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全面重塑青島制造業發展優勢,再創青島制造業發展輝煌,為建設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和制造強國戰略重要支點城市夯實基礎。而這一切離不開人才的支撐。
青島科技大學是國家“111計劃”立項建設單位、山東省屬重點建設的大學和山東省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3月10日,本報記者來到這里,圍繞如何加大制造業人才培養、開展產業前沿研究、推進校企合作等話題展開了討論。

■記者與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師生代表座談。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系系主任趙海霞:
青島制造業基礎雄厚,制造業企業更是聲名遠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青島提出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加快創建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這一提法將國家產業升級目標與青島自身實際有機結合,為青島未來制造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實現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發揮好高等院校作用意義重大。作為教書育人和開展科學研究的機構,高等院校對城市發展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等院校發展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城市的發展速度。正是認識到這一點,近年來,青島下大力氣推動高等教育升級,加快培育本地高校,積極引進外地優質大學,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角度來看,相關工作開展的力度還不夠,指向性也不算明確。下一步,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根據制造業發展的需求,對高等院校進行更為精準的支持,努力實現高等院校與城市共贏。加強人才引進力度,吸引更多優質人才到青島工作,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做好智力儲備;加強資金投入,加大前沿、高精尖科研設施建設力度,更好地服務創新發展。
此外,在學科建設和大型科研項目申報上,相關部門也應該有所作為,積極介入,牽線搭橋,對接各種資源,助力高等院校發展。
●高分子材料加工機械系黨支部書記焦冬梅:
當前,我們在教學中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是,學生的理論基礎比較扎實,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動手能力不強。這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存在差距。彌補這一短板,需要大力推進校企合作,讓企業深入參與教學。之前,我們做過一些探索,在學生的畢業設計環節與部分企業深度合作,學生通過實踐提升了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企業也破解了自己的難題,實現了雙贏。但這樣成功的案例比較少,大部分企業不太愿意接收學生實習,與高等院校有合作愿望的倒有不少,但實質性落地的不多,其中既有安全等方面的考慮,也有合作成本的原因。為了推進和企業的合作,學校花費了不少心思,但成果不夠系統,延續性較差。
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人才培養,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打造校企合作的平臺,以其為紐帶,連接學校和企業等多方資源,系統性推進校企合作。尤其是針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種種障礙,進行系統清除。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企業的積極性,讓它們沒有后顧之憂的與學校展開合作,共同培養出更多更優質的學生,滿足青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
●機械工程學院評建辦主任付平:
青島科技大學是一所緊跟時代發展的高校,近年來,針對青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學校設置了一些比較新的專業,包括智能制造、機器人、微電子等。但在辦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僅僅依靠學校自身的力量,這些新專業并不能發展到一個理想的狀態,實用性欠佳。希望有更多的優質資源能夠與學校對接,特別歡迎相關產業的企業參與課程設置等環節,大家共同建設這些面向未來的新專業。
高校培養出來優秀人才只有留在青島才能更好地服務青島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然而,一個尷尬的現實卻是,因為收入較低,我們的畢業生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選擇在青島工作,令人遺憾。他們當初能夠來青島上大學,對這座城市都抱有極大的好感,留青愿望也很強烈。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針對青島本地高校畢業生,尤其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急需專業的本地畢業生出臺一些就業扶持政策,為城市“留住”更多的專業人才。
此外,我們的畢業生里也有不少的女性,她們的成績都很好,創造力也不錯,但找工作卻面臨更大的困難。希望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能夠更多地關注到這些優秀的女同學,多給她們機會,讓她們可以學以致用,施展自己的才華。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學生錢鴻宇:
作為一名機械專業的學生,我感覺在學習中實踐機會太少,去一些單位實習的時候,時間短,很多東西“只能看不能摸”,同學們都感覺“吃不飽”。這種狀況很不利于我們的成長。希望企業能夠敞開大門,讓我們這樣的學生多多參與實踐,在實踐中更快更好地提升自己。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青島制造業大企業技術先進,小企業則一般。這種觀點有些片面。其實,青島有不少中小制造業企業非常厲害,在細分領域很有競爭力。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加大對這些企業的宣傳力度,樹立制造業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
●機械工程(機械設計外包方向)專業學生王琦:
信息技術已經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發展也離不開信息技術的介入。希望在我們下一步的學習中,能夠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和機械融合應用方面課程的比重,開拓自己的視野,增加未來競爭力。
多年前,青島的制造業企業就大量外遷到市郊的工業園。這些工業園建設得不錯,但感覺對外交通不夠方便。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加快交通體系建設,讓這些工業園的職工能夠更便捷地往來青島市區。
提升職業教育“磁力”
產教融合培養“大國工匠”
在制造業生產方式更新迭代、產業技術不斷革新的過程中,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青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市全面啟動職業教育創新示范高地建設,推出一系列職業教育改革,為青島打造產業之城、工匠之城提供重要的應用型人才支撐。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和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多年來,持續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為山東省、青島市培養高端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3月10日,本報記者走進青島職業技術學院,與老師和同學們座談,聽取他們對職教本科建設、產教融合、“雙元”育人、提升職業認同感等話題的意見和建議。
●海爾學院招生就業辦主任賈春剛:
青島制造業的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但很多接受了3年制造業相關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并沒有及時走上工作崗位,而是通過“專升本”的考試,選擇其他專業繼續接受普通本科教育。有些學生甚至為了備考“專升本”,弱化了專業課的學習。
以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海爾學院為例,2020年報名“專升本”考試的學生占比達到20%,2021年報考“專升本”的學生占比超過40%。這些優秀學生選擇“專升本”后,留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空缺并不能得到及時補充。
解決這一問題的“藥方”在于加快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這是適應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迫切要求。建議在青島建設一批本科層次的職業學院,探索職業教育發展新路徑,避免職業教育的教學普教化、應試化,不斷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教研室主任趙水:
經常有一些制造業企業主給我打電話,讓我幫忙推薦優秀的學生到他們企業工作。推薦后,過不了幾個月,這些企業主就會再次打電話“求推薦”。原因無他,因為福利待遇差,發展空間有限,新入職的學生們工作不了多久就會離職,另謀高就。
這種“招聘-離職-再招聘”是我市一些中小制造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用工荒,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求賢若渴”,大量招聘剛畢業的學生;另一方面是“留人難”,企業認為剛畢業的學生業務水平不高,不舍得給令人滿意的薪水,從而造成新入職人員大量離職。
企業要有大發展,需要有足夠的熟練工,或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高級技術人才。與他們相比,剛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有不小的差距。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熟練工并不是一蹴而就,他們都是一步一步成長而來。建議企業把目光放長遠,對有潛質的新畢業員工進行長線投資,提高他們的待遇,資助他們不斷深造,不斷提高技術,用事業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情感留人,這樣才能真的在企業中產生更多的“大國工匠”。
培養制造類專業技術人才,需要更多的投入。近年來,制造業升級換代速度非常快,職業教育需要與制造業發展相匹配,教學設備需要及時更新。建議政府加大對制造類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讓教學活動和生產實際接軌,更好地服務我市經濟發展。
●海爾學院培訓部主任李元超:
通過與畢業生和用人企業的溝通,我發現制造類企業目前缺少的不僅是一線的產業制造工人,也缺少來自一線的管理人員。制造類企業的管理不能“外行領導內行”,管理團隊中必須有懂技術的專家型管理者。因此,我們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時,不僅要教授專業技術知識,也要加入管理課程與思維訓練,讓學生在一線工作一段時間后,能夠順利成長為基層管理者,并以此為開端,向中高層管理者進階。
此外,我還建議遴選部分實力雄厚、技術領先且有意愿長線投資的企業作為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基地,通過校企聯合共同培養現代智能化工廠需要的高端制造業人才,通過政府、企業、學院三方聯動,推動“現代學徒制”全面落地。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教研室主任劉峰:
長期以來,職業院校的學生和家長對制造業職業發展和專業提升普遍存在誤解,認為制造業勞動密集、工資水平低、晉升渠道單一、學歷水平低、工作環境差,在制造業領域工作缺乏發展前景。受此觀念影響,近年來,雖然制造業領域相關專業畢業生數量逐年提升,但優質人才數量并沒有明顯增加,先進制造業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環節頂尖人才嚴重缺乏。
針對這一現狀,建議有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讓一線技術工人和職業院校學生有職業歸屬感和榮譽感。在具體舉措上,可以完善對技術工人的評價機制,提高優秀技術工人的福利待遇,減少勞務公司等派遣制的簽約,提高技術工人的社會保障。
目前,我市全面啟動職業教育創新示范高地建設,需要大力推行校企協同,“雙元”育人。希望學校企業能夠搞好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展課程教學,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共同指導學生的實習實踐。
●數控專業畢業生張友一:
在融入企業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當初在學校里老師教授的技術與時俱進還不夠,“學院氣息”濃厚,雖然也能夠完成實際操作,但效率不夠高。
建議學校授課時,除了課本上的方法外,能夠與時俱進,結合一線的實際需求,傳授給學生更實用、更多樣的方法,讓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以后可以更快地進入“角色”。建議進一步增加學生實踐機會,提供更多參加比賽、專業交流的機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郭向坤:
作為一名學習機電一體化的女生,我和其他男同學接受了同樣的職業教育,卻很難贏得同樣的工作機會。建議用人單位不要在招聘時設置性別阻礙,給予女性更多的機會。
此外,建議增加來自一線的專家授課課程,增加“工學交替”的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向高端技術人才的方向邁進。(崔 武 黃 飛 劉 碩 陳 金 文/圖)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