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30日訊 瞄準科技前沿和產業高端,去年,上海提出要重磅打造26個特色產業園區,其中智能制造占8個,而在這8個智能制造產業園區中,外高橋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又尤為特殊,這個園區沒有制造,而是唯一一個定位于“服務”的園區。園區為何能夠聚攏如此之多的頭部企業,又是如何通過數字化平臺為入駐企業提供專業服務,帶著這樣的疑問,在上海外高橋企業發展促進中心進行專業實訓的干部進行了調研與思考。
與一般特色園區制造氣質濃厚不同,外高橋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更具商業氣質。30日,記者在現場看到,橙色的主體建筑整齊劃一,裝修時尚,如果不是入駐企業將自家的logo高掛在最顯眼處,會被人誤以為是一座環境優美的國際學校,這里就是全球“工業精密機床”的展示集聚地。
外高橋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外景。
據園區相關負責人安琪介紹,利用自貿區國際貿易便利的優勢,這里主要為以數控機床、機器人、刀具為重點的高端智能制造企業展開貿易服務,如保稅展示與演示、展品物流、零部件分撥、貿易代理、檢測認證等業務。目前已經聚集了來自德國、瑞士、意大利等國家的150家企業入駐,其中包括了全球Top10機床企業中的7家企業,全球Top100機床企業中的41家企業。 每年進博會技術裝備展區的“全球工業天團”,有近一半企業由這家園區服務。
“整個園區就像一條奢侈品商業街,一般機床展只有3到5天,短暫時間不僅不能細致了解一臺機床的特點,且物流、組裝成本極大,而這種讓企業常駐園區的做法,則保證了企業‘365天’的展示交易。”專業實訓干部趙志岳說。
如此之多的國際高端品牌入駐,除了位于自貿區國際貿易便利的優勢,貫穿于產品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流程服務,則是這家園區集聚效應明顯的“拿手功夫”。
“這個園區,是先有企業,再有房子。因為各種機床的高低不一,對建筑承重要求不同,一些尖端機床要求的苛刻室內環境也不盡相同,這等于是‘私人訂制’了一套適合機床企業的物業形態。”專業實訓干部孫鵬說,“當然,這種精致服務,還延續到有專門的團隊對接入駐企業的貨物報關、報檢、物流等各個環節。”
工作人員向專業實訓干部介紹瑞士GF展示館。
如總部位于瑞士,有200多年歷史的喬治費歇爾集團(簡稱瑞士GF)就是因此而入駐的企業。在瑞士GF的展示大樓,記者看到這里擺滿了各種精密機床,尤其是成立不久的GF亞洲首個金屬3D打印技術服務中心,產品服務于航空航天、汽車、網絡通信等諸多領域。據介紹,瑞士GF一年在中國國內銷量近1000臺,這在機床領域是非常大的數字,而通過園區的展示就銷售了國內產能的一半。
在數字經濟時代,只要商業聚集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有新故事發生。據介紹,作為全球密度最高的機床巨頭駐扎地,全國近30%的進口機床來自該園區平臺的客戶企業。
專業實訓干部在外高橋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
“形成規模后,這家園區就有了一個‘數據池’,通過這些數據,就可以大體判定國內高科技產業如汽車制造、軌道交通、數碼電子等產業的大致發展狀況、技術發展趨勢,以及哪些國家的什么設備分布在什么區域。”專業實訓干部楊景說,“這就是工業互聯網的數據底座。”
而這,也正是園區未來籌謀的,即依托自身高度集聚性、高度專業化的行業優勢,打造“線上+線下”的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產業鏈內企業供需信息的互聯互通、高效協同,為國內外制造商、供應商、買家之間開展國際和國內貿易拓寬渠道、消除壁壘。(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文/圖)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