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新模式打通致富“經脈”
西海岸新區創新資產收益扶貧等新模式;即墨區打通產業扶貧“最后一公里”
3月31日下午,記者在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發布會——“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主題發布會第5場獲悉,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西海岸新區和即墨區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脫貧攻堅及扶貧協作的決策部署,均以滿分成績通過省脫貧攻堅驗收,脫貧攻堅戰如期圓滿收官;全力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協助幫扶地區交出了亮眼的脫貧攻堅成績單。
西海岸新區:構建長效扶貧機制
2020年11月,西海岸新區以滿分成績通過省脫貧攻堅驗收。西海岸新區管委副主任韓千鈞介紹,截至2020年底,全區3106戶、5068名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全面達標,貧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建檔立卡時的不足4600元增長到11038.5元,實現穩定脫貧;65個貧困薄弱村“五通十有”全部達標,村集體年均經營性收入達到16萬元以上,實現穩定摘帽。
西海岸新區是第九個國家級新區,新區之新首先貴在創新。在脫貧攻堅期間,西海岸新區將自身資源稟賦和國家戰略疊加,陸續推出了“資產收益扶貧”“園村一體化”等新模式。其中,僅資產收益扶貧模式一項舉措,就為每個貧困薄弱村年增加集體收入超過12萬元,成為全省改革典型案例。而突出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的園村一體化模式,則在60余個貧困薄弱村推廣,“村園合一”讓“傳統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構建起了可持續增收的長效扶貧機制。
自2016年以來,西海岸新區分別與貴州省安順市經開區、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建立東西部扶貧協作,與菏澤市定陶區建立省內對口幫扶。同時,還對口支援西藏日喀則、新疆喀什和湖北宜昌。截至2019年底,貴州省安順市經開區和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即墨:建設特色產業扶貧項目
脫貧攻堅期間,即墨區始終將脫貧攻堅和扶貧協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高位推進、盡銳出戰。即墨區委副書記王寶善介紹,該區瞄準“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因戶因人、因致貧原因開展精準幫扶,全區2343戶、6113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實現穩定脫貧,2020年度享受政策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達13207元。
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近年來,即墨區聚力打造“2+N”造血工程,在實施光伏發電、資產租賃收益2項穩定增收項目基礎上,因村制宜建設特色產業扶貧項目,65個貧弱村年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
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方面,自2016年以來,即墨區統籌市、區兩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43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23個,累計實現收益2647萬元,收益分紅惠及貧困人口6343人次。截至目前,即墨區對口協作的甘肅省文縣、貴州省紫云自治縣、菏澤市鄄城縣都已實現脫貧“摘帽”。
如何打通產業扶貧的“最后一公里”?即墨區創新消費扶貧模式,在即墨古城核心位置為甘肅文縣、紫云自治縣各免費提供約300平方米的商鋪,用于銷售協作地的特色農產品;同時,即墨區供銷社農副產品展銷中心、企業、商超等也都設立了文縣、紫云、鄄城農特產品展銷專柜。除此之外,還發動農產品龍頭銷售企業與協作地15家農副產品品牌經銷企業、12家特色農產品種植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開通網絡銷售、直播帶貨,打通致富經脈。近三年來,已累計實現消費扶貧額1.1億元以上,帶動了約1.4萬農戶實現脫貧致富。(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瑞新)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