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4月2日2版

年逾八旬的代路40多年來筆耕不輟,擔綱原創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編劇,助力青島折桂中國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
他的劇里有最接地氣的故事
在市歌舞劇院,一臺慶祝建黨100周年的大型音詩畫文藝晚會正在緊鑼密鼓地創排,今年82歲高齡的代路,擔綱這臺演出的藝術顧問。奔忙于排演現場,坐鎮于創作會——這是劇作家代路退休生活的日常,在年輕人心目中,這位白發蒼蒼、精神矍鑠的老者,就像是臺前幕后的“定海神針”。他,從未真正退休。

年逾八旬的代路在進行編劇創作。
2017年,代路與另一位青島劇作家一起,擔起青島原創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的編劇重任,這時年近八旬的他,才第一次接觸到歌劇。之所以決意參與這一陌生領域的劇本創作,代路坦言,首先是源于扶貧的題材:“消除貧困,不僅是一國的問題,也是一個國際性的難題。《馬向陽下鄉記》這部現實題材歌劇,所反映的正是中國農民的脫貧致富路,展現這一社會現實和時代精神是一名文藝工作者的使命。”他表示,自己正是滿懷使命和激情來完成這項創作任務的。
火熱的生活永遠是靈感之源,也是劇作家本人一以貫之的創作路徑。劇本初創之時,代路便與編劇后輩一同深入鄉村,挖掘最鮮活、最接地氣的生活樣態。這位第一次從事歌劇劇本創作的老編劇用的還是他過去40余年來戲劇寫作的“笨辦法”:“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與工作在第一線的‘第一書記’、正在走向脫貧致富的鄉親們一起生活……”
三個多月的時間,他們一邊體驗生活一邊創作,劇本改了十余稿,基本是在邊寫邊改中推進。代路笑言,自己是“活到老學到老”,他帶著老藝術家的責任,撰寫這個題材意義重大、展現精準扶貧的時代的故事,對原先電視劇中的人物關系作出了大膽的調整,最終呈現了一個生活氣息濃郁、扶貧題材鮮明的舞臺版“第一書記”和鄉親們的故事。
2019年,青島原創歌劇《馬向陽下鄉記》作為唯一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喜歌劇,折桂中國舞臺藝術的政府最高獎“文華大獎”。對代路而言,這一結果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他分析這部劇勝出的原因:“關鍵在于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只有兩者的結合才是好的藝術創作。作為編劇,我們就是要挖掘農村題材里的戲劇性元素,在笑聲中、在老百姓的喜聞樂見中,把要傳達的思想理念傳遞出去。” 不過至今想來,代路仍認為這部戲能夠由一個40年未創排歌劇的地方院團來實現是一個奇跡,而他夸得最多的,是院團年輕的演員們,“他們都特別肯學習,非常努力,人才的積淀是奪獎之外最大的收獲。”
這不是代路的創作頭一回斬獲國家級大獎。早從上世紀80年代寫于改革開放之初的成名作《哥仨和媳婦們》開始,代路便開啟了他戲劇創作的“開掛”人生:上世紀90年代初創作《海邊有個男兒國》,以青島港“老搬”們為原型,描寫了新一代碼頭工人的群像;《工人世家》是對下崗工人群體的現實觀照……在他的戲劇中總能尋到時代的回響,他也被業內認同為與時代同行的劇作家……
與此同時,為孩子們創作他們愛看的兒童劇,塑造他們最熟悉的校園形象,則成為代路致力書寫的另一個具有時代特色的創作維度,《飛吧,海燕》《陳小虎》《我愛我班》《尋找爸爸毛澤東》《二小放牛郎》……他的兒童劇同樣屢獲國家級大獎,他本人也多次將“文華劇作獎”收入囊中。
他曾發自肺腑地流露心聲:“我感恩改革開放40多年來這片火熱的土地,正是它給了我無窮的生命力,無窮的題材,我謳歌這個時代。”《馬向陽下鄉記》之后,代路又創作了一部新歌劇《國·家》,如今這部因疫情而推遲排演的新作已提上日程,即將“備戰”第四屆中國歌劇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與時代同行,藝術創作的步履不停,這正是代路戲劇生涯的真實寫照。
黨員檔案
代路,當代著名劇作家,國家一級編劇。創作大型話劇、兒童劇、歌劇等20余部,先后5次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5次獲“文華獎”,其中歌劇《馬向陽下鄉記》(與人合作)獲文華大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文化部優秀專家”“山東省優秀黨員”等榮譽稱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