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4月3日2版

張宇航扎根基層兩年擔任“第一書記”,如今仍心系鄉村振興,在田間地頭書寫履職盡責新篇章
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接受記者采訪的那個星期,青島市人大常委會農業與農村工作室處長張宇航馬不停蹄地到西海岸新區、即墨、平度調研了四天,直到星期五才回到辦公室,抓緊撰寫關于水產種業、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的調研報告。
對張宇航而言,“下鄉”已經成為他的工作常態。2020年以來,他所在的農業與農村工作室組織鄉村振興攻勢“小分隊”開展調研30余次,圍繞推進農業復工復產、提高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能力、破解設施農業用地難題、打造農業物聯網平臺、加強農民工培訓等方面提出20余條意見建議;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提升等“三農”領域重點任務,協助常委會開展工作監督,針對涉農熱點難點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

“下鄉”調研4天后,張宇航加緊撰寫關于水產種業、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的調研報告。 劉佳旎 攝
“為鄉村振興履職盡責必須沉到鎮村一線去,深入到田間地頭農民群眾中去,面對面交流才能掌握一手資料,提出符合農村基層實際、務實管用的意見建議。”張宇航扎實的工作作風源自對鄉村的熱愛,而這種熱愛與他此前擔任“第一書記”的工作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2017年9月,張宇航被派駐到平度市田莊鎮南肖家村擔任“第一書記”。進村第一天,滿懷熱情的張宇航就碰到了棘手的現實:陳舊的村委會辦公用房、村里破舊的房屋和道路,還有那幾乎沒有任何進賬的村集體收入。
張宇航立即開展調研,挨家挨戶走訪黨員和低保戶、貧困戶、殘障人士等困難群體,與他們談心拉家常,宣傳工作政策,全面掌握黨建方向、村莊實際和群眾需求,與“班子”一起研究制定了《南肖家村幫扶發展二年規劃》,還吸收年輕黨員進入“兩委”班子,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村干部坐班制度等。
幫扶的根本目的是讓村民享受到好政策,過上好日子。“要想讓南肖家村走上致富路,必須要有產業支撐。”張宇航說,此前村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經過深入考察調研,他決定引進發展中草藥艾草產業種植,采用“公司+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土地流轉后,村民每畝地一年能增收800到1000元。”在張宇航的帶領下,村集體經濟也擺脫空殼化,當年增收8.04萬元,為村集體未來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在張宇航駐村的兩年間,村里的道路修葺一新,村“兩委”班子干勁兒十足,艾草種植加工也成為村集體增收和村民致富的芳香路。“兩年幫扶時間有限,要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張宇航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雖然已經回到單位工作,但張宇航仍心系村莊發展,在田莊鎮幾位村支部書記建立的微信群里,時刻關注著村莊的新動態,為村干部們出謀劃策。在青島市人大常委會的調研視察活動中,遇到涉及“三農”領域的普遍性問題,張宇航都會發起“群聊”,聽聽來自農村基層最真實的感受和意見建議。最近,村里的艾草加工廠要擴大規模,張宇航經過多方溝通協調,為加工廠找到一處面積更大的建筑用地;他還建議村支部書記選賢任能,多吸納年輕黨員,為未來發展儲備青年干部人才。
“共產黨員就要時刻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張宇航說,全市正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作為人大的一名黨員干部,他也要努力提升履職能力和水平,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繼續走出去、沉下去,真正摸清基層所思所盼、所急所難,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為助力鄉村振興、實現高質量發展出實招、獻良策。
黨員檔案
張宇航,男,1972年12月出生,現為青島市人大常委會農業與農村工作室處長。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平度市田莊鎮南肖家村擔任“第一書記”。在2018年全市“第一書記”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第一書記”;2019年榮獲山東省、青島市優秀共產黨員,獲評平度市“最美奉獻者”、青島市派第三輪“十佳第一書記”。(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佳旎)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