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車位 憑啥只賣不租
島城許多居民小區停車位“一位難求” 地下車位只賣不租成潛規則
近年來隨著私家車的普及,不少市民家中擁有多輛私家車,對車位的需求日趨增大。在寸土寸金的青島,私家車的停放成了讓大家頭疼的問題,買得起房卻買不起車位的現象比比皆是,車位比車還貴的例子也不絕于耳。連日來,早報記者調查發現,市內有個別小區地下停車位已經漲到30多萬元,而地處郊區的小區地下車位也多在10萬元以上,許多小區的地下車位只賣不租已成潛規則。
車位賣得比車還貴
前不久,市民張先生由于工作原因,打算在位于同樂三路的湖光山色小區購買一套二手房。沒想到房子看好后,卻因小區停車難打了退堂鼓。張先生說,看好房子后才得知,小區內沒有地上車位,地下停車場雖然有車位,但購買一個車位需要17萬元。“我就是一個普通上班族,開一輛不到10萬元的車,買房用的貸款,如果再花這么多錢購買一個車位,確實不劃算。”最終,張先生改變了購房計劃。
記者調查發現,像張先生這樣的情況,在青島不在少數。呂女士是外地人,來青島工作了幾年,一直租房住。后來在父母的幫助下,她準備貸款在長沙路的保利天匯小區購房,但聽銷售人員說一個地下車位需要幾十萬元,只好打消了在市區購房的想法。“要想在青島市區擁有一個地下車位,一般需要20萬至30萬元,東部小區地下車位價格更高,最貴的已經漲到了35萬元。”在青島從事多年房產交易工作的路先生說。
記者在網上搜索“青島地下車位”等關鍵詞發現,許多中介平臺上掛著大量出售地下車位的信息,不同地段價格不同,市南、市北和李滄的地下停車位轉讓售價一般在15萬元到30萬元之間;城陽、即墨區一般在10萬到15萬。許多市民表示,車位比自己的車還貴,讓人有點接受不了。
地下車位“一位難租”
“我在威海路步行街小區購買了一套二手房,因為沒有停車位,天天為停車發愁。”家住臺東的郭先生介紹,他居住的小區倒是有一個地下停車場,收費也很合理,每個車位月租350元。可是地下停車位只有不到100個,遠遠滿足不了業主的需求。威海路步行街小區物業工作人員介紹,小區的地下停車場首先考慮的是業主的需求,按照相關出租標準收取租金,就是車位太少了,偶爾有一個業主搬家退了車位,會有許多業主在后面排隊等著。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出租地下停車位的小區在青島并不多見。由于出租費不高,也造成了地下車位“一位難求”的局面。位于遼陽東路的溫哥華花園小區情況比威海路步行街小區要好一點。8月28日,記者以小區業主的身份從小區物業了解到,地下停車場每月出租價格300元,目前只有極少量車位出租,而且位置比較偏,如果需要租可以看看車位再決定。隨后,記者以業主的身份,先后從市南、市北多個小區了解到,地下車位的出租價格一般在每月300元到480元之間,盡管這個價格和地面停車場差不多,但總歸有了一個固定的車位,還是比較方便。
中介買賣車位牟利
“投資地下停車位就像做房產一樣,轉手就可以賺幾萬元。”在青島從事多年房產中介的高先生介紹,多年前就有人專門投資地下車位。10年前,青島的私家車還不是太多,那個時候,購房的市民一般不買車位,所以地下停車位的價格很低,有不少中介看準了這個市場,開始投資停車位。現在,隨著青島的私家車越來越多,停車難成了社會問題,地下車位價格開始年年上漲。青島市區的地下車位價格達到幾十萬元,連即墨、膠州等地的地下停車位也漲到了10多萬元。
在即墨鶴山路一個居民小區內,多個車庫門上標有出售信息。在信特小區也有人打出了出售轉讓地下停車位的信息,一個車位10萬元左右。記者在即墨、城陽多個小區的地下停車場看到,空著的車位還有不少。某小區的一位工作人員透露,小區的地下停車位空著不少,目前正在出售,具體誰在操作并不知情。家住即墨觀瀾國際小區的李先生說,由于小區的地下車位一個需要10萬元以上的價格,因此小區的地下停車場閑置的車位不少,而地上停車卻是“一位難求”,業主之間多次因為停車問題發生沖突。
車位只賣不租成“規則”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小區地下車位只賣不租是多數新開樓盤的潛規則,這也是業主最為不滿的地方。昨天,記者以購房者的身份從青島多個樓盤了解到,地下停車位只賣不出租。李滄新樓盤信聯天地售樓工作人員介紹,他們小區目前已經開始預售,地下車位是只賣不租,目前具體價格還沒有定。市民宋先生說,他剛剛在即墨文峰路上購買了一處樓房,小區物業告知地下停車位只售不租,這讓許多業主十分為難。市民高先生反映,位于即墨環秀街道的觀瀾國際小區地下停車場有數千個車位,但是只賣不租,售價從8萬元到10多萬元不等,業主們意見很大。
盡管相關規定對小區車位進行了約束,但許多新建小區地下車位只售不租的情況幾乎已成了常態化的潛規則,而且售價越來越高。隨著新小區人車分流理念的盛行,車位主要分布在地下,而有關地下車位的爭議也越來越突出。“一個小小的地下停車位,就是在地上畫了個框框,憑啥就要幾十萬元,算一算一平方米比地上的房子還要貴。”市民王女士的心聲很有代表性。
/ 記者調查 /
地下停車位憑啥不能租?
對于地下車位只賣不租現象,山東康豐律師事務所律師藍孝峰表示,這是開發商鉆了現行法律的空子。物權法里沒有對業主獲取車位的方式進行具體約束,開發商往往在售樓合同中對出售車位進行了約定,但多數業主可能并沒注意或者不得不同意,等到申請車位時才發現,開發商在合同里已經注明了只售不租的條款。
記者從市物業辦了解到,針對小區車位只售不租的問題,《山東省物業管理條例》做出相關規定:車庫應當優先滿足業主、物業使用人停車需要。業主、物業使用人要求承租車庫的,建設單位不得以只售不租為由拒絕,車庫租賃費的標準按照有關部門發布的指導價格確定。可是目前《山東省物業管理條例》對開發建設單位車庫只售不租的行為未設定處罰條款,即便業主向轄區政府、物業辦投訴,開發商也不會遭到實質性處罰。對此,物業辦工作人員表示,業主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
/ 相關新聞 /
地下要空間 緩解停車難
今年7月31日,青島市正式發布《青島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條例》。作為青島有關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首部立法,《條例》對管理體制、規劃、用地、建設、不動產登記等開發利用全流程進行了系統規定。在土地資源日益稀缺的今天,青島正在醞釀打造一座“地下城”。
今年年初,青島發布的停車設施規劃建設管理“26條新規”中也提到,鼓勵社會資本利用地下空間建設立體停車空間,并對地下停車庫每泊位獎補2萬元,這一獎補力度走在全國前列。(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康曉歡)
立體停車 緣何“水土不服”
記者調查發現島城大部分立體停車場空置率過高
車越來越多,路越來越堵,停車資源越來越緊張,近年來我市停車難凸顯。一邊是廣大車主面臨無處停車的難題,一邊是多家立體停車場遭遇“冷臉”,無人問津。在國外早已流行的立體停車場,在青島推廣了十幾年,為什么還是“水土不服”,使用者寥寥?近日,記者對青島立體停車場生存現狀進行探訪,發現很多立體停車場已經停業或轉行,有些現存的立體停車場也是經營慘淡,利用率頗低。
三層停車場僅用了一層
在天幕城1號門對面、嶧縣路和青海支路交叉口的立體停車場今年年中投入使用,車主只需刷下卡,在自動升降機械的運轉下,停車、泊車、取車所有流程便可自動完成。這處立體停車場分為上下三層,可停放車輛101輛,占地673余平方米,面積還不到同規格的地面停車場的五分之一。停車場外表做了精美的裝飾,使人經過時不會感覺這是一個“冷冰冰”的機器設備。今年4月份,在該停車場進行最后驗收時,記者曾進行過報道。投入使用幾個月后,這里情況如何,是不是緩解了天幕城附近的停車難?對此,記者進行了探訪。
8月25日,記者在天幕城立體停車場看到,偌大的3層停車場,只有一層停放了部分車輛,二、三層空空如也。記者了解到,這處立體停車場為鋼框架結構,最大的特點就是充分利用空間,實現占地面積最小化、停放車輛最大化,也是國內能停放車輛尺寸最大的超大型停車場。可是如此便利的停車場,為何只有一層投入使用?現場一名泊車人無奈地告訴記者:“自從投入使用以來,二、三層從來沒有人用過,只有一層有少量車輛停放。主要原因是附近居民區少,也沒有大量企業聚集,需要停放的車輛有限。有部分需要短暫停放的車輛,車主嫌停在這里麻煩,寧愿停在路邊。記者看到,這處停車場每小時收費4元,封頂10元,價格并不算高,可冷清的現場,只能用經營慘淡來形容。
除了這處立體停車場,島城其他的立體停車場經營狀況也不佳。從2005年至今,島城先后建了數十處立體停車場,除了配建的立體停車場運轉較理想外,面向社會開放的公共立體停車場幾乎都不盡如人意,有部分立體停車場已經關門停業。
小區機械停車位閑置多
為了保障車位配比,我市不少住宅小區和公建中都配建了機械式立體停車場。記者采訪時發現,由于空間較小、出入不便,很多立體機械車位的使用狀況并不理想。在九水東路一小區的地下停車場,記者觀察到,70多組130多個機械車位僅停放了20多輛汽車,全部位于一層車位。二層車位灰塵遍布,看起來很長時間沒有使用了。而與之相對的,小區地面道路上停滿了車輛,甚至消防通道也被占用了。
為了停車,小區居民高女士曾租用了一個機械車位,可試了幾次后便放棄了,轉而在小區內到處尋找車位。“機械車位太小了,停起來很麻煩,我的車還是個緊湊型SUV,要是買個大型SUV,根本就停不進去。”高女士無奈地說。
記者了解到,李村商圈部分商場也安裝了機械車位,與同位置的平面車位比起來,這些上下層機械車位使用率明顯不足。記者日前到書院路附近一家商場地下停車場探訪,發現在平面車位全部占滿、路面多有“違法停車”的狀況下,該停車場機械停車位下層還有很多剩余車位,上層車位更是全部閑置。
商場配套停車場使用率高
與這些立體停車場的慘淡情況相比,李滄區北方國貿商場立體停車場卻是個例外。近日,記者來到這個立體停車場,發現一層的停車位基本停滿了。“這還算少的,節假日的時候二層都能停不少。”停車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處停車場平時車位利用率在70%左右,周末和節假日更高。與多數獨立投資興建的停車場不同,該立體停車場屬于北方國貿商場的配套停車場,收費為每小時4元,如果在北方國貿商場里購物滿98元還可以免費停車兩小時。
“在馬路上停車還得打方向盤,尤其是那種橫向的停車位,很難停進去,這種停車位直進直出方便多了。”車主莊先生說他更喜歡這種停車位,“而且車子淋不著曬不到,升到二層還能防盜,價格也合適。”
費時費事車主避而遠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多數人用不慣立體停車位,車技生疏些的,稍不留神就會蹭到車身,讓不少駕駛員很頭疼。“車位太窄了,我估計那個停車位寬度不到2米,車開進去剛剛好。”使用過立體停車位的徐女士告訴記者,“我都有6年駕齡了,仍需要小心翼翼,何況那些新手。”采訪中,許多車主表示之前沒使用過立體停車位,使用起來很不習慣。而曾經在立體停車場停過車的車主李先生則表示,不愿意進去停車是因為“太費時間了”,“把車升到二層很費時間,要是再忘記了什么東西回去拿,就更費事了。”
車主們不愿意把車停在立體停車庫,除了怕麻煩,還怕出事,擔心自己“被懸在半空中”。立體停車庫發生事故的新聞不時見諸網上,也讓一些車主心存疑慮。同時,記者了解到,立體車庫存取車輛的時間比地面停車的時間長。采用低端的升降橫移式立體停車庫,存車的時間大約為1-2分鐘;如果將車升到2層或更高,取車時間大約需2-4分鐘。對于一些趕時間的車主來說,并不會選擇在此停放。
記者調查
轉變觀念 提升體驗
對于立體停車場的現狀,一位業內人員分析,之所以經營狀況不佳,推廣力度不夠、車主觀念還沒轉變過來是兩大原因。“商場的配套停車場使用率更高一些,收費低或者購物就能免費停車是一個原因。相比之下,收費稍高的公共立體停車場就空無一車,這說明很多車主對于立體停車場認同度不夠。應該通過多種推廣手段增強車主對于立體停車場的了解,比如讓車主免費停車等。在這方面,國外有更多經驗。”除此之外,很多車主懷著僥幸心理,在馬路上亂停車,沒有養成付費停車意識。
業內人士稱,隨著全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機動車,尤其是私家車的擁有量迅猛發展,在車輛不斷增多的同時,也帶來停車難的問題。在土地資源緊張的大背景下,通過創新破解該難題應該是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者的首要任務。以國外先進城市的經驗來看,對立體停車系統進行智能化升級是有效的解決途徑。在這方面我市已經取得一定成效,未來可以進一步加強數據融合,通過將立體停車數據導入智能停車系統,為立體停車場引流,解決立體停車設施“有位無車”的尷尬現狀。同時,由于很多立體停車場都位于鬧市區,未來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與空間資源,通過生態化改造,將園林綠化、光伏發電、車輛充電等多種功能融入到立體停車設施的建設中,發揮多種效能,提升立體停車體驗。
相關新聞
鞍山二路將建智能停車場
記者了解到,鞍北三期停車場建設項目(工程總承包-設計采購施工)啟動招投標,該項目位于鞍山二路以東、南寧路以南,項目總投資額5782萬元,由青島城發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建設。擬建設停車場,其中一層停車配套,二層至五層為智能停車場,建設機械式立體停車位330個。
共享停車 何時“通關”小區
共享停車為租用雙方帶來共贏 但在住宅小區中推廣遭遇阻礙
隨著“共享”行業的發展,“共享停車”的概念也在這幾年進入了大家的視野。青島市部分區域近年來通過發展共享車位模式,不僅提高了停車位利用率,還能增加業主收入,緩解停車困擾,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其發展中也有一些難題待解決。早報記者調查了解到,共享車位的車位業主和租車位的車主之間的時間差矛盾是個問題,一些居民小區物業管理的準入機制也是阻礙共享車位的難點。共享停車要有更好發展,還需要業主、物業等給予充分的支持。
預約停車方便快捷
在手機上下載一款共享停車軟件,注冊綁定車牌號后,想要去哪個區域,可以直接輸入搜索附近是否有共享停車位。早報記者下載這款軟件后,按照目的地搜索“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給出的結果中,距離最近的盛世美邦小區內有3個車位可以預訂。按照預計的時間預訂車位后,這個軟件還有導航功能,很容易就找到了停車場入口。
行駛20分鐘后,記者駕車來到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附近,此時,許多要進醫院的車輛正在周邊路上排隊。記者根據導航軟件,很順利找到盛世美邦小區共享車位的出入口,并通過小區門禁攝像頭掃描車牌號進入,按照引導來到相應的停車位停車。根據“共享停車”軟件的規則,離開的時候可以直接駛離,在出口掃描車牌號后自動結束計費,過后再通過軟件付費即可。整個體驗流程非常順暢,避免了在交通擁堵區域排隊等待或難找車位的尷尬。
根據軟件的規定,這些車位都標明了可停放時間,如果車主超時間停放,超時部分要付3倍的停車費用以作懲罰。“就是如果這個車位可共享到晚上6點,就說明車位的業主在晚上6點后會回來使用自己的車位,共享租用車位的車主需要在晚上6點前把車開走。如果停放時間超過6點,那么超出的時間要3倍支付停車費,算作給共享車位業主的補償。”共享停車軟件公司工作人員介紹。
錯時停車雙方得利
早報記者在搜索共享停車軟件時,發現了10多個相關的APP,除了“共享停車”,還有“青島慧停車”“宜行青島”等,都有一定的使用量,其中“共享停車”的使用量最大。但即使是在“共享停車”APP中,可共享的車位也并不多,8月30日下午全市僅有20多處停車場有車位,多是一些寫字樓園區、賓館酒店、單位大院等,居民小區里的并不多。并且可供停車的位置也相對分散,有可能離車主要去的目的地很遠。“白天的時候,寫字樓車位比較緊張,可以到居民小區里的車位來停;夜間寫字樓比較空,附近居民可以到寫字樓的停車場去停車,這樣可以錯時停車。”青島悅停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聶鑫介紹,這是他們開發軟件的初衷,但目前上線的停車場的確不多。
記者采訪了解到,“共享停車”停車場多采取無人值守、無感支付模式,省時又省力,一般按照每15分鐘0.5元到1.5元的價格收費,明顯低于同類型停車場。而這對于共享車位的業主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我設置的時間段是早7點到晚7點,平均每天能收入10-15元錢,而我的車位租金是每月350元錢。我算一下了,我共享出去的車位收益和月租大體持平,理論上還有盈余,我覺得挺劃算的。”市北區一小區的業主說,目前已實際運行了3個月,每月能有100元左右進賬,主要是現在來租車位的人并不多,有時候會整天空置。
重點突破小區推廣
研發“共享停車”軟件的青島悅停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青島推廣“共享停車”已有3年時間了。“我們從2017年開始在青島展開共享停車項目,目前停車位已達幾千個,主要集中在市北區中央商務區以及醫院、政府機關等區域。”談到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阻力,聶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安全風險是推廣共享停車最大的難題。“我們目前在小區內推進得比較少,主要因為小區內都是業主自己購買的私人停車位,許多人不同意共享,而且物業公司和小區業主們會擔心外來車輛進入的安全問題,這是最普遍的問題。”
聶鑫告訴記者,這幾年共享停車位的項目一直在做,尤其最近幾個月正值青島的旅游旺季,訂單量也有所增加。“目前來看,基本上一個月達到上萬單還是比較容易的。”聶鑫告訴記者,市民搜索“共享停車”就可下載軟件,也可以通過微信“共享停車”小程序查找停車位,“但是目前還是有許多市民對共享停車不太了解,使用的用戶大多以年輕人為主。說實話,我們的用戶體驗和評價還是不錯的。”聶鑫表示,現在國家也在大力提倡“共享停車”這種模式,但是還沒有具體的落地政策支撐。“接下來,公司會多措并舉,繼續拓展之前原有的商業停車場,一些核心區域的住宅小區停車場也是重點突破的方向,尤其把目標鎖定在一些尚未出售的車位上。”
/ 相關新聞 /
深圳:推行錯峰共享停車
今年5月起,“錯峰共享停車”措施開始在深圳市羅湖區試點實施。實踐證實,這一做法極大提高了現有車位資源的利用率,快速緩解老舊小區夜間停車難問題,得到了周邊居民點贊。21日,深圳智慧停車云平臺正式上線。交警介紹,“共享停車”整合商超樓宇與周邊住宅小區的停車位資源,充分利用商居停車時空錯峰的潮汐特性,開放商業停車場閑時車位資源,將商業停車場停車位共享給周邊居民使用,方便周邊老舊小區錯峰停車,同時也能增加商業停車場的經濟收益,形成商居共享共贏局面。
?“共享停車”基于停車基礎數據庫,開發建設“深圳共享停車服務平臺”,市民可在線預約停車,并且通過導航功能指引到相應停車場,通過智慧化的方式讓共享停車變得方便快捷。停車無需辦卡,手機一點,即可預約停車并導航前往查詢、簽約、繳費,全線上操作。目前,有5家停車場已完成對接,可為周邊小區提供950個共享停車位。下一步,深圳交警將持續推動有條件的停車場參與共享,為居民釋放更多停車資源。價格方面,共享停車的價格已根據市場調節,與社區、街道合作,將價格定在合理區間。同時,接入共享停車的停車場均有24小時進出通道。
北京:試點有償共享停車
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對外公布的“2020年度重點工作二季度進展情況”中提及,北京今年試點公建停車設施有償錯時共享,利用人防地下空間提供5000個停車位,上半年全市已新增共享停車場5家,“停車難”進一步緩解。7月,由北京市豐臺區城市管理委員會、屬地街道、北京靜態交通豐臺公司聯合打造的三個有償錯時共享停車場正式投入運營,共開放近300個停車位,用于周邊社區居民錯時共享停放車輛。工作日晚6:00至次日早8:00,限行日、周末及節假日全天均可停放,而且價格非常實惠,居民普遍對豐臺區共享停車表示滿意。下一步,將把共享停車管理系統與區停車管理平臺相結合,打通車主端、管理端、車場端三方信息數據,實時發布區內路內、路外車位閑置情況,真正實現“線上共享”,讓車主享受到“安全、安心、省時、省心”的共享停車服務。(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孫啟孟 劉文超)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