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針對網上大量冒用“白巖松”名義的“高仿號”,白巖松近日在節目中公開表示,自己沒有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同時,他還揭露了那些“高仿號”的套路:先利用名號獲取流量,然后再“搖身一變”做電商生意。
白巖松是個明白人。作為央視知名主持人,他憑借儒雅、成熟而知性的形象圈粉無數。這一次,他“不得不”出來打臉高仿號,應該是已經受到了比較嚴重的困擾。在網上檢索一下就會發現,不僅微博上有帶“白巖松”字樣的賬號,微信上也有“白說巖松”“巖松文摘”等公眾號。這些賬號雖然會采用不同方式標明與央視主持人白巖松無關,但其發布內容卻與白巖松密切相關。說它們是“高仿號”,是一點兒也不冤枉的。而某些賬號的資料變遷軌跡,明顯帶有“糖尿病”“降糖”等痕跡。應該說,此類“高仿號”給網友帶來的困擾更大。因為一些網友不僅被欺騙了感情,還容易錢包受傷。
白巖松下場打臉高仿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僅僅“打臉”還不夠,更應該“打假”。“高仿號”為什么盯上了白巖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所定位的人群多為三四線城市的中老年人,辨別真偽能力差。你問他們聽說過易烊千璽,古力娜扎嗎?他會搖搖頭。但像白巖松、靳東等名字,他們一聽就兩眼放光。尤其是白巖松,在他們眼中簡直就是央視的象征,代表了“正確”“靠譜”等一系列正能量詞匯。“高仿號”打著白巖松的旗號來帶貨、收割流量,消費的不僅是白巖松本人的信譽,也是央視的公信力。
其實,白巖松的“高仿號”只是冰山一角。網友早就發現了假劉愷威、假劉德華、假蔡國慶,甚至還有假鐘南山。“高仿號”的騙術也在不斷升級,甚至用上了“AI換臉”。這樣的勢頭之下,假如沒有點較真的架勢、死磕的勁頭,僅靠在節目里說說話,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呢?換句話說,那些做“高仿號”的人本身圖的就是錢,他們啥時候打算要臉了?你隔空“打臉”打得著嗎?
早在去年,“假靳東事件”就讓人們見識到了“高仿號”的厲害。2020年10月,江西61歲的黃月(化名)聲稱要嫁給靳東,并表示靳東已在網上向她表白,不但喜歡她還要送給她錢和房子。為了和靳東在一起,這位大媽還跟老公鬧起了矛盾,為追尋真愛離家出走。對于這一新聞,很多人最初是為看熱鬧點進去,隨后才發現這是一類專門針對老年網友的騙局。其看似荒誕,但被騙的絕非黃月一人,而是無數“中國大媽”。她們有著不被關注的孤獨靈魂,全身心地相信“靳東”的愛。在網絡平臺上,假靳東數不勝數,除了賣貨之外,有的還私下借款,害人不淺。2021年3月,真靳東將某短視頻平臺告上法庭,冒名者才在被該平臺徹底清理。然而,令人憤慨的是,假靳東并沒有消失,只是把賬號“搬”到了另一短視頻平臺上,繼續坑人。
白巖松應該像靳東學習,該訴諸法律的,就要拿出實際動作來。短視頻賬號經營者如未獲相關同意,剪輯音視頻去山寨名人,已涉嫌侵犯了當事人的肖像權、姓名權等。假冒公眾人物,編造不實言論,除了侵害名人利益之外,也損害了社會公眾利益,對社會管理秩序也有一定影響。今年2月22日正式施行的《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明確規定,惡意假冒、仿冒或者盜用組織機構及他人公眾賬號生產發布信息內容,屬違規行為。
所以,假如白巖松肯下場打假,完全是有法可依的,也將具有極強的示范效應。無論對相關“高仿號”還是涉事平臺,都會起到強大的震懾作用。這可比隔空“打臉”有意義得多,關鍵就看白巖松肯不肯,干不干了。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