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19日訊 “你在深圳久了,就會感受到不一般。”這是很多深圳人說的一句話。行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精細化的管理讓生活、工作在這座城市的市民幸福感滿滿。生活垃圾分類讓小區環境更潔凈,智能交通系統讓人們出行更省時,高品質街區打造讓城市愈加魅力十足……
當督導員體驗生活垃圾分類
2019年,深圳市研發上線全國首個垃圾分類“志愿督導預約平臺”,用于輔助垃圾分類志愿督導工作的開展,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垃圾分類宣傳督導模式,實現科技賦能垃圾分類。“到深圳后,我通過預約,全流程深度體驗了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志愿督導員的工作。”第五批體悟實訓干部宋霽介紹,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志愿督導員的上崗,需要通過注冊義工和培訓測試兩步。其中注冊義工過程非常快捷,培訓測試方面則通過兩段視頻,講解志愿督導上崗的注意事項,觀看完視頻后,將進行一個專業測試。

宋霽到社區調研生活垃圾分類。
“您好,請分類投放垃圾,有沒有塑料瓶、易拉罐之類的?”近日,記者和宋霽來到一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每天19時到21時是深圳居民投放廚余垃圾的固定時間。作為垃圾分類志愿督導員,宋霽配合另一名相對固定的督導員進行現場督導。記者注意到,每當有居民投放廚余垃圾時,督導員不僅要認真查驗,還要詳細記錄居民的房間號,廚余垃圾的投放量等情況。“實際上督導員的工作量挺大,除了現場檢查并糾正不正確的分類投放行為外,還要對投放后的垃圾進行現場分揀,確保正確分類,此外還要打掃現場衛生、記錄數據等,這個過程既要和許多人溝通交流,又要對垃圾進行現場分揀,需要敬業和專業的工作精神才能完成。”宋霽邊說邊忙著分揀垃圾。

宋霽體驗深圳生活垃圾分類志愿督導員工作。
培訓、宣傳、督導一體化推進
深圳在2015年便出臺了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并加強設施建設和宣傳引導,為垃圾分類落地執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說起落實生活垃圾分類的優勢,深圳形成了一套包括培訓、宣傳、督導等一體化的完整系統,“深圳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公眾教育蒲公英計劃,培訓有志于從事垃圾分類宣傳的志愿者講師,他們一方面是社區居民,可以身體力行帶動社區鄰里自覺分類投放垃圾。另外深圳市、區級都有垃圾分類體驗館,志愿者講師就可以在此施展‘才能’。”深圳市粵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垃圾分類培訓總監,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社會監督員王樺介紹,志愿者講師所做的其實就是在宣傳,另外,垃圾分類宣傳還會走進學校、社區。督導是深圳落實生活垃圾分類的重要措施,包括社會監督和督導,招募社區居民、社會組織義工、物業保安、清潔工等作為垃圾分類督導員。
從深圳的經驗來看,推動更多的志愿者和垃圾分類指導員定時定點上崗,對市民進行分類投放指導,是有效措施之一。
道路“零高差”出行更平順
從培訓到宣傳,再到督導落實,深圳的生活垃圾分類措施精細又高效。除此之外,走在深圳的街頭,精細化的管理無處不在。
高品質街區的打造是彰顯城市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福田區是深圳的金融貿易中心、行政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中心,以打造“全球標桿城市中心城區”為目標,福田中心區實施了交通設施及空間環境綜合提升工程。“原有‘大街區、寬馬路’的空間尺度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的活動需求,街道缺乏活力、城市公共空間缺乏統籌、碎片化現象嚴重。”體悟實訓干部于冰心介紹,福田區從重構道路交通空間、營造街道活動場所、打造完整智能交通街區三方面發力提升改造。

于冰心(中)調研學習福田區交通提升工程經驗。
在益田路和福華三路交叉口,記者注意到,車行道和慢行道之間并沒有高低差,路面格外平坦順暢,騎單車通行時,“零高差”的設計避免了顛簸,尤其是便于殘疾人士輪椅通行。同時,渠化島、二次過街島設置加強型分隔柱,根據“低頭族”習慣設置地面紅綠燈,強化路口安全預警措施,并且窄化斑馬線防滑,38個路口設置盲道鐘,是國內首個全民全齡無障礙街區。為鼓勵市民綠色出行,福田區采用車道瘦身計劃,將29條道路的機動車道寬度壓縮至3-3.25米,將90%的道路交叉轉彎半徑從20米壓縮至5-15米,取消70%的路邊停車泊位,釋放9萬多平方米的空間用于改善慢行系統,新建27.7公里自行車道。

于冰心(中)在實訓單位學習深圳交通規劃經驗做法。
感應限速牌自動“提速”“降速”
在智能交通方面,深圳的精細化同樣處處彰顯。“我們運用云邊端協同、平行推演、數字孿生、5G車路協同、知識圖譜等前沿技術,通過智慧路燈、智慧公交站亭、MaaS(出行即服務)全出行鏈服務、車路協同等10余個系統,提升交通出行的感知、認知、研判、治理、計算等能力。”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中心經營部副部長魏增超介紹,通過布置一系列的前端設施,實現把數據實時采集、實時傳輸、實時調控,來實現整體交通效果的最優。
針對過街行人流量大、人車矛盾集中的路口,增設紅外熱成像設施檢測等候過街行人,通過提示板提示車輛減速讓行。運用視頻AI技術精準識別弱勢群體步態,同步延長信號燈時長,確保行人有足夠過街時間。記者注意到,交通路口還設置了動態感應限速牌,當車、人流量較大時,限速牌會自動“降速”,而當道路比較暢通時,限速牌又會翻轉“提速”,實現合理調控交通。

感應限速牌及多功能路燈桿。
路燈桿往往功能單一,可在福田區卻不一樣。以道路照明為基礎,整合公安監控桿、交通信號桿、通信桿、交通標識桿等,實現“多桿合一”,集智慧照明、車路協同、氣象監測、信息交互等諸多功能于一體,可拓展緊急呼叫、電動汽車充電樁多種應用場景。
在位于福中路的市民中心公交站,除了候車亭外,還懸掛著一塊屏幕,上面實時顯示著經停本站公交車的到站時間,原本需要打開手機查看公交車動態,提升改造后的公交站臺全部實現。“出行前提供公交信息查詢,出行中提供站臺到站信息預報,減少市民等候焦慮。”體悟實訓干部于冰心說。

智慧公交站實時顯示經停車輛到站時間。
深圳以智慧交通為引領,實現了福田中心片區的改造和提升,也體現了“繡花式”管理落實到了細節層面,街區品質提升、智能交通發展運用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思維,科學謀劃、有序實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深圳記者 梁超 文/圖/視頻)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