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
近日,一篇論文的《致謝》部分在社交平臺熱傳。4月18日,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發布消息,披露了這篇論文為《人機交互式機器翻譯方法研究與實現》,作者是2017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工學博士黃國平。今天,黃國平通過媒體回應,向網友表示了謝意,并“祝愿大家努力終有所成”。

寒門學子通過讀書走出小山坳,與命運抗爭改寫未來——這并不是新鮮事,這個故事的特別之處在于,它以“博士論文致謝”的形式出現在人們面前。相較于一些人的致謝,連導師姓名都原封不動抄來,作者在這么重要的“場合”,能夠坦然地講述自己的過去,與曾經的苦難和解,這種真誠和真摯本身就已經足以讓人動容。
短短兩頁紙的致謝,里面寫盡了貧窮帶來的痛苦、無奈和被觸及的自尊,卻在字里行間充滿希望、勇氣。每一次快扛不下去的時候,黃國平都靠著對讀書的信仰熬過來,“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有人求學道路輕松平坦,有人則不得不“耗盡心力去爭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東西”。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是對于像黃國平一樣的寒門子弟,沒有知識就一定無法改變命運。就像網友評論所說,“人生有很多賽道,學習是最透明的一個。也是實現階層躍遷,改變命運的最有可能之路。”而他們為了走出“命運的漩渦”,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熬過了更多的至暗時刻。
讀過《致謝》后,無數自發評論、轉發的人,并不是每個人都與黃國平有相似苦難經歷的共鳴,而是出于對“身陷泥淖,依然奮勇向前”精神內核的深深認同。
“希望自己的努力不會被辜負”“這兩天,每次看到這個致謝,都會流眼淚”……一篇《致謝》,映照出千千萬萬為幸福生活而打拼的平凡人。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混沌,唯有清晰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能讓奮斗看的見光明、找得到出口。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色和內在動力。“寒門貴子”身上的百折不撓寶貴精神,值得更多人從中汲取能量。任何光輝時刻都不會從天而降,只有不懶惰、不懈怠,自己才能發光發熱。無數追求理想生活的“無名之輩”奔忙不停、披星戴月,無數淚水和汗水寫進日復一日的堅持里。但是你的奮斗終將偉大,終究有人會記住你的名字。(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王國鈺)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