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機構人員在區市的大廳扎堆聚集、招攬生意,影響和干擾了審批大廳的正常秩序。”近日,有企業通過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在審批大廳辦理相關業務時,時常遇到不良中介“攪局”情況,制造了“營商噪音”。
5月中旬,市民張先生前往城陽區文陽路市民服務中心辦理注冊公司和商標業務。“因為不太清楚辦理流程,就在大廳里尋找窗口人員想咨詢一下,這時一位女士主動走過來,表示可以幫忙辦理營業執照。”張先生說,“我看到窗口排隊的人不少,就和這位女士細聊起注冊公司的事,并告知了準備注冊的公司名稱。交流了注冊商標一事后,我發現她不懂注冊商標的相關流程,就不想讓她代辦了。”
令張先生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女士很快將他預備注冊的公司名稱在網上完成了注冊。“公司名稱是我們經過反復斟酌確定的,她這樣搶注了,我就不能使用這個名稱了。”張先生說,根據《企業名稱登記管理條例》規定,企業只準登記使用一個名稱,企業自登記之日起享有名稱權。“這意味著我們確定的公司名稱已被人占用,要想繼續注冊公司,要么讓搶注的人取消掉,要么換一個名稱注冊公司。”
無奈之下,張先生又找到這位女士說明情況,卻被告知“收500元錢才能取消注冊”。
“交500元拿回已被搶注的公司名稱,我還可以接受,畢竟是自己透露信息造成的后果。但這位女士并沒有滿足500元的收費,進而提出要求我將公司的財會業務交給她所在的公司。”張先生說,“我們將來要組建財務部門,完全不需要額外支出購買第三方服務。”
王先生說:“注冊公司是開辦企業的第一關,卻在市民服務中心遇到了居心不良的中介公司。這個小插曲讓我十分郁悶,希望相關部門進一步優化服務流程、規范中介服務,讓不良中介失去生存的土壤。”
觀海新聞記者以申請注冊企業為由,致電張先生遇到的那位女士,她告訴觀海新聞記者,首先將注冊公司的法人身份證正反面、大致經營范圍、公司地址及名稱發給她,完成注冊的費用為500元。如果公司規模較小,并將公司未來財會業務放在她所在的公司,每年費用3000余元,公司規模較大,這個服務費也會相應提高。
針對張先生在城陽區市民服務中心遇到不良中介的情況,觀海新聞記者致電城陽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工作人員介紹說,市民中心大廳內不允許有收費“中介”人員活動。“大廳工作人員數量有限,只能是流動性觀察此類中介的出現。他們的外觀與辦事市民并無二異,發現工作人員出現時,他們會立即保持沉默,工作人員對他們也無能為力,能做的也只是勸離大廳,”這位工作人員說,“實在是難管。”
對于這一看法,企業辦事人員并不買賬:“大廳里有監控,關鍵看愿意不愿意整治這一亂象。”
觀海新聞記者在萊西、平度等區市行政審批大廳或市民服務中心采訪發現,中介人員上前搭訕“拉生意”的事情并非個例。“之所以這些不良中介非常活躍,還是因為政府的審批信息公開不夠、環節不暢,給他們留出了生存空間。”在萊西市行政審批大廳辦理業務的一位企業辦事人員告訴觀海新聞記者。
這位企業辦事人向觀海新聞記者列舉了遇到的一些不良現象:部分中介為了招攬業務,獲取報酬,采取一人抽多號、不同中介公司之間互相串號等占取叫號資源;中介公司的收費不公開、不透明,也屢屢造成委托人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等。
“中介人員扎堆大廳,存在行業自律不強、監督管理缺失等問題,審批大廳如果不能將他們拒之門外,就應該建章立制立規矩,篩選出依法、依規的中介機構和人員在大廳開展業務,或者實行備案申報等措施,規范和約束其中介服務。如果不對弄虛作假、隨意抬高價格、擾亂市場秩序等‘黑中介’行為進行有效遏制,破壞的將是審批大廳的營商環境。”一位企業負責人針對中介服務亂象建議說。
其他城市有無探索出“良方”遏制中介代辦服務亂象?觀海新聞記者從成都市武侯區行政審批局了解到,武侯區的審批大廳設置了中介服務區,限定中介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活動范圍,若發現在大廳其他區域聚集或招客攬客,一經查實,將直接列入黑名單,并禁止其在政務大廳開展相關業務。與此同時,大廳對資格審查合格的中介機構代辦人員,要求其必須佩戴工作牌亮證上崗,自覺接受政務大廳及辦事群眾的監督。此外,大廳與中介機構或人員簽訂承諾書,積極引導其遵守行業管理規范,恪守職業道德準則,在提供中介服務的過程中,向委托人一次性告知服務內容、權利義務、收費標準,并對其提交的有關證件及申報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整治中介人員肆意拉客、占用公共資源等亂象,避免中介機構與委托人服務糾紛的發生,切實保障委托人的合法權益。
記者點評
“管”中介不能“燈下黑”
行政審批大廳及各類網辦平臺,是政府推進項目落地的第一站,也是企業感性評判政務環境的第一考場。“潛伏”的不良中介給企業“設檻”,營商環境何談舒服?
自去年以來,青島致力于打造讓企業舒服的政務環境。審批大廳對不良中介擾亂秩序一事無計可施,甚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種無為態度絕不可取。簡政放權后,政府部門審批的事項減少了、手續簡化了,不良中介服務的存在,卻在“蠶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成果。
要持續放大簡政放權成果,改善營商環境,不良中介服務不能繼續“燈下黑”了,大廳中介代辦服務應該有效規范,否則,“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泛濫,損害的將是企業和群眾的合法權益,影響的是青島的營商口碑。(青報全媒體記者 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