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4月25日4版

“大國工匠”管延安從學徒到全國勞模,從港珠澳大橋到大連灣隧道,不斷攀登技術高峰——
“超級工程”煉成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
堅守初心,練就令人驚嘆的本領;不畏艱難,將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駐青央企中交一航局二公司總技師管延安的工作經歷動人勵志。
1995年參加工作的管延安,從學徒干起,先后參建青島北海船廠、青島前灣港以及港珠澳大橋等工程。從業26年來,讓他印象最深刻、最引以為傲的當屬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東連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門,是中國橋梁建設史上技術最為復雜、環保要求最高、建設標準最高的“超級工程”。沉管安裝是港珠澳大橋建設中最具挑戰、最為關鍵和風險最大的工序。參建港珠澳大橋時,管延安負責沉管二次舾裝、管內電氣管線、壓載水系統等設備的拆裝維護以及船機設備的維修保養。管延安和工友們攻堅克難,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相繼攻克深水深槽、強回淤、大徑流等世界難題,創造了一年安裝十節沉管的中國速度、最終接頭最高對接偏差小于1毫米等海上施工奇跡,攀上了世界外海沉管隧道技術的巔峰,創造了世界最長外海沉管隧道在深海“滴水不漏”的奇跡。
“從第一節沉管到最后第33節沉管,從第一顆螺絲到最后的第60萬顆螺絲,每一件設備、每一顆螺絲安裝完后,我都堅持做到反復檢查三至五遍才放心。只有這樣,我才感覺對得起自己的崗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港珠澳大橋這座超級工程!”管延安說。
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成立了“大國工匠創新工作室”,由管延安作為領銜人。迄今,工作室已經取得19項專利,20名成員全部成長為跨海通道和船機修造骨干,先后被中交集團、天津市和山東省授予“示范性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在大連灣海底隧道這一超級工程建設中,團隊3名年輕技術骨干參與了三艘港珠澳功勛船舶的適應性改造,成為研發和監造主力。
管延安在大連灣隧道施工現場。
“港珠澳不僅僅是一段經歷,更是一種精神,我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在大連灣海底隧道,安裝壓載水泵及管系依舊是一次舾裝施工的關鍵工序。管節里作業空間極其狹小,大型作業工具根本無法進入。面對長達180米的曲折管系,管延安和團隊將港珠澳大橋“零縫隙”的理念延伸到大連灣,秉承“一個螺絲都不放過”的信念,精益求精,努力將其鍛造成與港珠澳大橋媲美的精品示范工程。
管延安說,結合黨史學習教育,他將立足本職工作,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用干勁、闖勁、鉆勁鼓舞更多的人,重整行裝再出發,把大國工匠創新工作室打造成技能人才的培養高地,迎接新挑戰,攀登新高峰。
黨員檔案
管延安,1977年6月出生,201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譽為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榮獲全國首批“大國工匠”“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個人”“全國最美職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中國質量工匠”“全國勞動模范”“齊魯大工匠”等榮譽稱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建亮)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