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4月27日2版

沒人能否認“文和友”的火。日前,超級文和友在深圳開新店,當天放號5小時,排隊5萬號。而其在長沙海信廣場開的第一家店已營業三年,每天平均接待顧客約2萬人,這樣的數字堪稱現象級。文和友火在哪里?根本而言,就是抓住了年輕人的心,成為越來越多城市青年的“打卡地”。
當下,無論是經營一家企業還是一座城市,都不能忽略年輕人的興趣。日常工作學習時,大部分年輕人都在公司或校園中兢兢業業,但在休閑時間,他們的興趣越來越多元。他們深受互聯網短視頻影響,喜歡新鮮東西并愿參與其中,在消費中尋找樂趣。只要一家店足夠新奇、好玩、有特點,就有人甘愿排長隊體驗;在公園或鬧市,身著漢服等小眾服裝的年輕人信步而行;在夜場,他們喜歡威士忌、原創音樂和脫口秀;在抖音、B站等平臺,他們以各種姿態活躍著,線上與線下緊密相連。你可以認為他們小眾,但不能漠視其存在,因為這是個龐大的群體,有著巨大的消費能力。
部分新一線城市已在發展青年經濟中嘗到了甜頭。長沙、成都和西安等城市,就成為網絡平臺上眾多年輕人的心儀之選。在很大程度上,它們所憑借的正是對眾多網紅景點的塑造,以及網紅氣息的培育。青島其實有很好的文旅資源和網紅潛質,只是未能妥善利用起來。去年,在一項“中國潮經濟·2020網紅城市百強榜單”中,青島僅名列第15位,遠遠落后于長沙等地。今后,青島的網紅打卡地,不應只局限于以大學路紅墻為代表的邊邊角角和燕兒島山公園、小麥島公園之類的自然風光地帶,也應有自己的“文旅+”網紅模式。當然,筆者不是說去復制“文和友”——也復制不來。但商業綜合體應有意識地借鑒其他城市的先進經驗,爭取打造具有青島特色的網紅商業地標。
事實上,青島也注意到這些問題,并積極做出了一些嘗試。比如,去年,天主教堂廣場、總督樓舊址博物館等地都舉行過“創意市集”。特別是天主教堂那場絢麗“燈光秀”,讓青島老城區的夜景增色不少。老建筑與新創意相結合,讓很多年輕人興奮了一把。而如何使這樣的創意常態化、深入化、產業化,值得思索。2019年,市北區在全市率先提出了“青年經濟”,去年也進行過復盤,有明確的政策指引,期待能收到實效,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寫道:“對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歡的不在于七個或者七十個奇景,而在于她對你提的問題所給予的答復,或者在于她能提出迫使你回答的問題。”要想把準年輕人的脈,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需要勤思考,多探尋,敢嘗試,能創新,也許答案就在不遠處。(王學義)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