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27日訊 4月27日中午12時15分,青島科技大學嶗山校區北苑餐廳三樓“媽媽來了”公益廚房,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2019級的鄭旭雯同學下課后匆匆來到這里,臉上寫滿興奮與期待,放下書包,換上廚衛工裝,系上圍裙,挽起袖口,拿起廚具,在媽媽徐女士的見證下,開始了一場“鍋碗瓢盆親情交響曲”。

這是一個在構造上半開放式的廚房,算上用餐區,面積僅約40平方米,卻因“公益”、“自主”、“自助”,而給青科大師生帶來又一波溫馨的笑容。同時,也為近兩年不斷在服務和環境及經營模式上迭代升級的在青高校餐廳錦上添花,創設了又一新的服務模式。

“媽媽來了”公益廚房面向青科大在校師生開放。設置了“感恩餐”、“營養餐”、“家鄉飯”、“媽媽味”等特色飯菜。在校學子可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公益廚房,向食堂廚師學做菜品,在放假回家或父母來校探望時利用公益廚房為家長親自做上一道“感恩餐”,點滴之舉彰顯父母養育恩。

若有同學生病或身體不適,“媽媽來了”公益廚房還可根據個人需求,由食堂師傅為其制作“媽媽味道”的營養可口飯菜,唇齒之間體驗到家的溫暖。

觀海新聞記者了解到,“媽媽來了”公益廚房剛開張10天,就已經受到師生的熱捧,它既滿足了不同的師生就餐需求,又豐富了同學們的在校生活。同學們多會選擇在晚上下課后來一試身手,三五好友,一起下廚,每人做一道拿手菜,通過一次廚藝展示與合作,相互交流、分享,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疙瘩,也隨著一盤盤特色菜一掃而光。

“媽媽來了”公益廚房所在餐廳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媽媽來了”公益廚房需要提前預約,為此,公益廚房專門建立了微信群,有需要的師生在群內提出預約,餐廳做好線下落實,菜品原料可由餐廳以接近成本的價格提供,清洗并配制成凈菜,也可由師生自行攜帶,但攜帶來的菜品原材料需要先做安全檢測。至于烹制所需廚具設備及柴米油鹽醬醋等佐料則由廚房免費提供。

“很溫馨,很創新,很用心!”在采訪期間,圍觀的一名同學對觀海新聞記者說,她剛得知學校餐廳開設了這么個公益廚房,以后家人或朋友來校看望她,她也想用這個廚房向父母表示一下自己的孝心,向朋友表達一下自己的真心。“同時我還覺得這個廚房在標牌等設置上兼顧端莊與浪漫,像極了凡爾賽文學。”這名同學笑著說。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把人民的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好事做實,把實事做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落實到我們這里,自我們學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學校后勤管理處便以構建更加優質的后勤服務保體系為出發點,以提高師生對后勤服務滿意度為目標,不斷豐富校園后勤生活服務服務新模式,真正把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效,轉化為為師生辦實事、解難題的實際行動中。并根據師生對校園生活服務需求,充分挖掘利用學校食堂現有資源,在學校食堂內增設了“媽媽來了”公益廚房。”青島科技大學后勤管理處處長郭永說。

郭永介紹說,為保障該項活動持續推進,青科大后勤黨總支嶗山飲食商貿黨支部建立了“學黨史踐初心,心系師生辦實事”黨員志愿服務微信群,師生可通過關注該微信群,進行及時便捷的線上飯菜服務預約。該黨支部全體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作為該微信群的志愿服務者,負責做好師生餐飲服務需求的閉環跟蹤服務。

“在此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主題活動中,我們后勤管理處堅持把學習黨史與推動實際工作開展結合起來,把學習傳承精神力量與提升黨員干部工作本領結合起來,把學習借鑒歷史經驗與創新工作思路和舉措結合起來,重點突出一個‘實’字,即:從學校后勤工作實際出發,摸清師生對美好校園生活的實際需求,認真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措施,著力解決師生的實際困難,進一步增強師生對大學校園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真正取得‘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主題教育成效。”郭永說。
注:圖片為鄭旭雯同學為媽媽徐女士做魚香肉絲及一起享用的過程。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楊海濤攝影報道 通訊員 曲明)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