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蘇州市GDP達到2.02萬億,成為全國唯一進入兩萬億俱樂部的地級市。探索其高質量發展的密碼,強大的工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2020年,蘇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4824億元,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兩個產業集群產值過萬億,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能四大先導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5%,其中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增長17.9%。
近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組織各區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同志,參加了市委組織部在蘇州舉辦的青島市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一把手”專業化領學研修班,開啟“求學之路”,認真學習總結蘇州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的經驗做法,思考打造先進制造業體系的“青島打法”,重塑青島制造新優勢,再創青島制造新輝煌。

研修班開班儀式現場
前瞻布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2006年起,為解決區域外向型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的問題,蘇州工業園區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經反復梳理論證,形成了“2+3+1”重點產業規劃,確定了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作為重點培育對象。由于生物醫藥產業“高科技、高投入、高成長、高壟斷、高風險”的特征,蘇州工業園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面臨著“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困境。但其遵循產業發展規律,頂住發展壓力,持續保持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投入,成功實現了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從無到有”的蛻變,并且營收連年保持快速增長,產業生態全國領先。
“一座城市的資源是有限的,在產業發展上不能貪大求全,應當超前謀劃、選準重點,持續將有限資源集聚到重點產業,實現重點產業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就是這方面的范例,其產業重點一直聚焦在抗癌藥尤其是單克隆抗體抗癌藥領域,園區已上市的9個新藥全部為抗癌藥物。目前我們正在制訂青島市‘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也要把這個理念融入到我們的規劃,并且一以貫之的執行下去。” 聽完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原副書記楊建中的課后,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楚憲峰感觸頗深。
同樣深有感觸的還有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生物醫藥產業處一級調研員孫成武。“昆山在2008年4月喊出‘做核酸,到昆山’,以‘十年磨一劍’的發展定力,一張藍圖畫到今天,現在正在沖刺千億產值。青島市也需要結合自身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找到更為精準的細分產業方向,找準‘自己的路’。在‘十四五’期間,我們將進一步錨定‘海洋生物醫藥’這個方向,精準發力,強力攻堅,實現跨越發展。”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系統學員開展學習討論
以人為本,人才是第一資源
蘇州工業園區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專注尖端自主創新,從2007年起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吸引全球關鍵頂尖人才,實現人才集聚與產業升級良性互動。目前,已累計評選科技領軍人才項目超1800個,50%的園區上市企業和95%的獨角獸企業均為領軍人才企業。
“我認為,蘇州從依賴外資企業做加工制造為主,轉型升級到現在建立了自主可控的先進制造業體系,靠的就是人才。”西海岸新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謝龍目說,“找到一名領軍人才、帶來一個創業團隊、做大一家上市公司、集聚一批生態企業,這是蘇州的產業培育邏輯,對我們大有啟發。”
城陽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李溫華對蘇州工業園區服務人才的做法深有感觸。他說:“為了解決海歸人才子女教育問題,蘇州工業園區專門設立了海歸子女人才學校,滿足海歸人才教育問題,解決人才后顧之憂。這樣優質貼心的服務,正是蘇州工業園區人才‘強磁場’的關鍵元素,吸引著全球高端人才紛至沓來”。
即墨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徐永全說:“蘇州工業園區內匯集了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40多家科研院所, 還有牛津大學蘇州先進研究中心等31所中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有效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成為基礎科技創新與應用研發的重要支撐。即墨區近幾年也落地了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但與蘇州相比,總體來說,我們的創新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匹配性還不夠‘精準’,對產業的帶動作用還可以再放大一些。”
厚植生態,像“養孩子”一樣培育企業
蘇州工業園區將“親商、安商、富商”作為一種無所不包、無處不在的行為方式,提出“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賓館式”服務,真心誠意為投資商著想、實實在在幫助解決問題,營造了以優質高效規范服務為核心的良好營商環境。同時,蘇州工業園區大力發展股權融資、債券融資,建立了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形成了資本與產業、資本與科技、資本與人才的緊密連接。
在蘇州,無論是政府、園區、企業,研修班都深深感受到真心服務企業、幫助企業創新創業的氛圍。平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邴軍海感慨:“蘇州市根據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為企業量身定制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助力企業成長。信達生物正是在這樣的發展生態中,從創始人俞德超帶領的不足10人團隊,成長為市值接近1200億港幣的上市公司。”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配置促進處處長王舒云談到:“股權投資方面,僅東沙湖基金小鎮,就集聚了410支基金,管理規模2436億元,是我市的2倍多。資本助力產業,產業回報資本。我們要擦亮青島市全球創投風投中心的城市品牌,集聚全球創投風投資源,吸引民間資本參與設立產業投資引導基金,鼓勵各類社會資本設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股權投資基金,為青島市產業發展插上資本‘翅膀’。”
在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百拓生物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萊西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徐宏向老師詳細請教產業園培育孵化企業的經驗做法。他表示:“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了技術服務、貿易服務、培訓服務等全方位支持,企業在這里能快捷、高效地對接許多資源。我們也要選擇部分市級重點工業產業集聚區進行試點,打造專業化運營服務團隊,建立公共服務平臺,為入駐企業提供貼心服務,助力企業快速發展壯大。”
“這次蘇州之行對我們啟發很大,既讓我們認識到了發展差距,也讓我們對青島制造業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作為傳統工業型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青島區位優勢突出,制造業基礎雄厚,科教資源豐富,近年來又接連被賦予一系列國家戰略,發展先進制造業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工作舉措,統一思想、集聚資源,厚植生態、久久為功,持續強化制造業基礎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助力青島跨越趕超、進位爭先。”青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卞成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胡相洋 通訊員 盧云峰 文/圖)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