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4月7日第8版
去年9月,青島推出降低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征收標準新政,如今有關區市“還在研究”——
降費新政“懸空中” 企業擴建“落地難”
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去年9月,我市發布《關于加強和規范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征收使用管理的通知》,降低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征收標準。近日,有市民撥打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膠州市拖延至今未執行市級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降低政策,影響了企業新建廠房。
蔣先生是上合示范區一家工業企業的負責人。最近幾個月,他都在為企業新建廠房的事情奔波。他告訴記者,因為產品適銷對路,市場不斷擴大,他供職的企業正在著手擴大產能,準備投資數億元新建10萬平方米廠房?!坝捎谀z州市沒有及時執行青島市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降低政策,廠房新建一事一拖再拖?!笔Y先生說。
配套費是用于建設項目規劃紅線外與城市主干網銜接的城市基礎配套設施的財政專項資金,建設單位或個人應在辦理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前繳納配套費。去年9月,我市發布《關于加強和規范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征收使用管理的通知》。根據《通知》要求,我市執行新的基礎設施配套費征收標準,由原來的每平方米400元下調至每平方米32元(工業項目)和每平方米274元(非工業項目)。該《通知》明確規定,西海岸新區、即墨區、膠州市、平度市、萊西市行政區域內的配套費征收標準,可在本征收標準以內由各區、市政府結合實際自行確定公布。
“按照新標準,企業新建擴建廠房需要繳納的基礎設施配套費大大降低?!笔Y先生告訴記者,此前,膠州市市區(城市規劃區)的工業項目基礎設施配套費征收標準為每平方米120元,以新建10萬平方米廠房計算,企業需要繳納配套費1200萬元。如果按照調整后的新標準繳納,企業僅需拿出320萬元,直接節省投資880萬元,相當于企業一年的利潤額。
然而,今年3月初,當蔣先生準備向膠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繳納配套費時,膠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卻回復稱,膠州市的工業項目基礎設施配套費暫未調整,企業仍需要按照120元/平方米的標準繳納配套費。至于何時能夠落地“降費”新政,膠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工作人員表示,文件已報上級部門,還沒有獲得批復,政策具體落地時間不確定。
這樣的答復讓蔣先生進退兩難。進,按照120元/平方米標準繳納配套費,企業可以直接辦理施工許可證,但需額外支付880萬元的費用,負擔不小;退,等待新政策落地再繳費辦理施工許可證,企業可以節省不菲的成本,但政策落地時間不確定,如果拖得時間過長,會影響企業擴產計劃。
“既然文件已經上報,說明正在走流程,過上一段時間就該批了吧。”蔣先生選擇了“再等等”。
然而,事情并未按照蔣先生設想的發展。3月上旬到4月下旬,蔣先生多次致電膠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詢問“降費”的具體進展,得到的答案都是“文件還沒批復,具體時間不確定”。
蔣先生告訴記者,廠房建設周期一般在8個月左右,開工后兩個月能達到“正負零”,再有兩個月能夠實現主體竣工,剩下的4個月可以完成安裝施工。如果能夠于三四月份開工建設,即便是考慮到汛期影響,項目一般都能在次年年初完工投產。如果錯過了這一段施工的“好時光”,很可能會受到汛期和冬季低溫的雙重影響,完工時間一般會拖到次年的下半年。
記者采訪中獲悉,膠州市多家企業都受“降費”新政不落地影響,無法順利擴大產能。膠北街道辦事處一家制造業企業的行政人員告訴記者,該企業正在謀劃新建廠房擴大生產,因為“降費”政策不落地,開工時間還沒有確定。“制造業企業利潤不高,對一點一滴的成本都很看重。既然上級有了明確要求,膠州市怎么能如此拖拉?”該行政人員不解。
膠州市工業項目配套費應該執行什么樣的征收標準?近日,記者致電青島市房地產事業發展中心。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根據《關于加強和規范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征收使用管理的通知》,西海岸新區、即墨區、膠州市、平度市、萊西市工業項目配套費征收標準應不高于每平方米32元,在這個范圍內,具體金額可由相關區市自行確定。
另據了解,除了膠州市,西海岸新區、即墨區、平度市、萊西市都已落地“降費”新政。其中,西海岸新區和萊西市去年9月就已發布文件,平度市于今年1月正式落地新政,即墨區此前執行的政策就已符合青島“降費”新政的標準,近期,又按照青島“降費”新政精神,進一步優化了自身政策。
膠州市到底什么時候能夠落地“降費”新政?近日,記者以企業員工的身份致電膠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膠州市尚未確定此事,目前,工業項目配套費仍按照每平方米120元的標準征收。
“你們的方案和青島的有很大差別嗎?”記者追問。
“我們的政策和青島是一樣的。早在去年10月份,我們就匯報了一次,今年春節后也匯報過,(膠州)市里面還在研究,不好說什么時候出臺。如果企業急著開工,還是照著老標準交費并辦理施工許可證吧?!痹摴ぷ魅藛T表示。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 正
記者點評
政策落地不能“慢半拍”
一項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制定的好政策,出臺半年多還懸在空中,不能落地,無法真正釋放紅利,受傷的是企業,損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
為了優化營商環境,近年來,各級各部門制定了不少惠企政策,期望以此激發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好政策關鍵在執行,破解“政策難落地”,關鍵是搞清楚“堵”在何處,究竟是“不能”還是“不愿”?
如果是“不能”,相關部門應該加速行動,想方設法打通工作中的堵點,讓政策活水盡快流出,解企業之渴。如果是“不愿”,相關部門更應該檢視自身,深刻認識到執行政策消極怠慢是擔當缺失,全力打通思想上的堵點,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工作,助力企業發展。
項目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突破口,對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在區域競爭中爭先進位具有重要意義。今年是青島的“項目落地年”,推進項目落地,一定要發揮好政策推動力。期待各部門不折不扣、及時準確地落實好各項惠企政策,讓政策紅利“不走樣”地傳遞到企業,在項目落地中“見實效”,使企業在更多“獲得感”中迸發活力,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