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5月7日1版
二十五載山海情,開啟合作新征程
——青島與安順東西部扶貧協作綜述
膠州灣畔的青島,是世界著名的“帆船之都”,許多船只從這里揚帆起航,追逐夢想;
黔中腹地的安順,以“西部之秀”聞名遐邇,古老馬幫經這里聯通西南,行腳經商。
按照中央部署要求,自1996年起,青島與安順開展對口幫扶工作,于2016年至2020年繼續開展新一輪東西部扶貧協作。兩座相隔千里的城市,開啟了一段長達二十五載的深情厚誼。25年來,兩地精誠合作、攜手共進,奏響了共奔小康的時代和聲。
脫貧攻堅有期限,東西協作無止境。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青島與安順結對關系發生調整,但這份歷久彌新的情誼仍在繼續。
去年10月,青島與安順依托扶貧協作建立的親密合作關系,在東西扶貧協作城市中率先簽署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持續深化在開放發展、產業協作、人文交流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實現兩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雙贏發展。今后,兩市將建立長期友好合作關系,共同推動雙方協作向持久縱深邁進,書寫全新友好合作“雙城記”。
跨越千里精誠協作
貴州安順市西秀區,有一條“青島路”。這條路全長3.8公里、寬30米,貫穿青島安順共建產業園區。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有一條以青島企業名字命名的“紅星大道”。
用青島元素命名道路,日常生活隨口就能提起,這是安順人民向青島表達感激之情的最好方式,也是青島與安順長青友誼的最好見證。
平壩區天龍鎮高田村高標準蔬菜產業示范基地內,生產便道阡陌縱橫,水管網絡沿路而建,一條條無名產業路,打通了基地產業發展的“最后一公里”。“示范帶內道路相連、溝渠相通,得益于青島真金白銀的投入,這些跟青島有關系的路,在我們眼里,都是小康路、致富路。”高田村黨總支書記朱高學說。
2016年以來,聚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突出短板,青島先后實施政府援建項目800余個,帶動安順18.63萬貧困人口脫貧,助力優先解決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吃水難、行路難、增收難等迫切的民生問題。截至目前,安順6個貧困縣(區)和569個貧困村全部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底的11.31%下降至零。
地上,一條條平坦的馬路見證著青島與安順的深厚情誼;空中,新開通航線則大大減少了青島與安順交流的時間成本。
2017年,青島至安順直飛航線開通,架起了兩市便利快捷的空中友誼橋梁。去年,青島安順陸鐵海聯運開通起運。該項目通過延伸物流鏈,以“端到端”全程物流服務,開發“海鐵多式聯運”物流通道,實現山東、貴州兩省貨源“重去重回”,為當地和雙方企業的金融商貿、全程物流、通道建設和綠色環保的平臺建設提供強力支持,可形成15萬噸每年的到發量,實現整體物流成本下降15%。
基礎設施日新月異,只是兩地協作發展的一個方面。青島與安順加強人員交流,從更深層次上密切了兩地關系。據統計,僅2016年新一輪東西部協作開啟以來,青島與安順召開黨政聯席會議18次,兩地累計組織調研對接2000余人次,共有近200名黨政干部參加了相互掛職交流。
兩地各界技術人員的交流,則將青島的人才、資金、技術、經驗等深度植入安順發展的“肌體”。僅2016年到2020年期間,就有6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到安順幫扶,助其涵養出“造血式”發展體系,有力提升了當地貧困村發展能力。
產業合作優勢互補
秀美壯麗卻脆弱的喀斯特生態環境,一度成為安順紫云自治縣突破貧困的桎梏。青島力量的注入,讓生態環境轉變為紫云的出路所在。
村民收獲“紫云紅芯紅薯”。
春末一場蒙蒙細雨后,層巒疊嶂的群山煥發勃勃生機。格凸河鎮落科村的山野上,群蜂圍繞蜂箱翩翩起舞;浪風關國有林場,大球蓋菇次第破土而出;貓營鎮的山坳里,從山東空運而來的優質西瓜苗被移植進保溫大棚。在青島助力下,紫云向山地要經濟,向生態要發展,通過“林業+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山上種油茶、林間養蜂忙、林下菌菇香、林內蛋雞躍”。
去年,銀河期貨有限公司青島營業部將“保險+期貨”金融模式首次引入安順,覆蓋紫云縣域蛋雞養殖合作社、700余戶蛋雞養殖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對雞蛋分批次投保,依托“東西協作+金融創新”為全縣蛋雞產業保“價”護航。這一創新模式入選國務院扶貧辦公布的2020年“企業精準扶貧專項案例50佳”名單。
扶貧協作由政府主導,但更需市場發力。安順地處黔中經濟區核心區,是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著力推進率先發展的重點經濟區,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西電東送”工程的主要供電點,是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發展潛力巨大。結合當地資源優勢,“資源主導+市場發力”的青島式產業合作模式,近年來在安順徐徐展開。
在安順西秀區雙堡鎮,青島榕昕集團與當地合作社“聯姻”,采用奶牛肉牛寄養回收、牧草種植、鮮奶連鎖供應、生態休閑體驗等方式,打造出“牽一連二接三”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
熊貓精釀落戶青安產業園核心區。
青安產業園核心區內,華通大酒店、熊貓精釀、宏達塑膠等“青”姓企業落戶,填補了安順在相應行業領域的空白……
近年來,青島大力開展“青企入安”活動,嫁接雙方優勢,實現互利共贏,取得豐碩成果。如今,工業企業、特色農業企業、就業扶貧車間在安順綠水青山間拔地而起。
僅2016年以來,青島企業共在安順投資建設了49個項目,實際投資額超39億元,涉及農業種植及深加工產業、健康扶貧產業、旅游合作開發產業等。
青島企業前往安順投資的同時,“安貨入青”則為安順企業打開了進入青島市場的通道。目前,青島全市開設42家消費扶貧專館,安順特色產品擺上了青島人的餐桌。去年,青島籍影視明星黃曉明、女子乒乓球運動員陳夢為青島消費扶貧代言,讓青島消費扶貧品牌影響力再上層樓。
山海情誼地久天長
運送原材料、產成品的車輛往來穿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穿戴整齊的企業員工各自忙碌。季春時節,安順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群山環抱、綠樹掩映,坐落其間的青島紅星化工集團廠區內一片繁忙。
“一人進紅星,全家齊脫貧;三人進紅星,全家奔小康。”這是在鎮寧當地人人皆知、人人認可的一句順口溜。“我們1995年就來到安順,一直與青島和安順的協作發展同頻共振。這些年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近2000人,90%的職工是當地人,員工年均收入目前超6萬元。未來,我們將繼續立足當地,長遠發展。”貴州紅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陳頻說。
與鎮寧緊挨著的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也隨處可見“青島印記”。百合街道同康社區,由青島投資建成的啟鑫電子廠內,四條生產線全線投入生產,工人分工有序,組裝、加工、包裝,耳機成品流水般完成下線。“易地搬遷到這里以后,我就在扶貧車間找到了工作。從家里到車間走路幾分鐘就到了,一個月工資2000多元,還有時間帶娃娃。廠里說了,我們只管安心干活,廠子發展得很好,我們的好日子長著哩。”當地居民申順敏高興地說。
青島援建的生產車間、扶貧車間為安順當地居民帶去了勞動就業和脫貧致富的機會;青島醫療、教育專家的幫扶,則為他們帶去了追求更高質量美好生活的希望。
近年來,青島在全國攜手扶貧協作城市集中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心耳康復·光明行動”,為符合條件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失聰兒童、患白內障老人實施免費救治,已在安順成功救助300余人次。去年,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利用先進的5G+國產原研手術機器人設備和技術,為3000公里外的西秀區人民醫院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
親戚越走越近,感情越走越深;合作越走越多,道路越走越寬。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是世間最動人的樂章。
目前,青島與安順的結對關系雖已調整,但彼此銘記在心、水乳交融,將建立長期友好合作關系,共同推動雙方協作向持久縱深邁進。
在鎮寧民族中學“膠州班”,每年都有來自青島膠州的9名高中全科老師支教團隊開展“嵌入式”教育扶貧。去年,“膠州班”高考取得歷史最好成績。踏上兩市長期友好合作新征程,“膠州班”的瑯瑯書聲,必將穿透校園,傳向更遠。(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凱 通訊員 趙偉)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