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16世紀日本造剔犀香盒日前正式落戶青島市博物館,這也是已經九十歲高齡的李經澤先生及其家族捐贈給市博物館的第28件珍貴文物。 9月1日,在家人陪同下,李經澤再次到青島,完成他與博物館一年一會的家族之約,這項約定始于他的父親、收藏大家李汝寬先生定居青島的最后歲月,延續12年,沒有間斷。
9月1日捐贈結束后,李老先生參觀博物館《李汝寬家族捐贈陳列》展廳。
第28件捐贈:中國唯此一件
2020年受疫情影響,耄耋之年的李經澤往來不便。即便如此,老先生還是把與市博物館每年10月14日定在父親誕辰日的約定時間提前了一個多月來履行。他將這件珍藏多年的香盒親自交予館長邱玉勝手中,至此,李氏家族已向市博物館連續捐贈28件珍貴文物。與往年不同的是,這件剔犀香盒是其捐贈系列中第一件非中國制造的文物。
剔犀香盒直徑10厘米,口徑8.9厘米,高3.2厘米。蓋面滿雕香草紋,紋飾婉轉生動,勻稱柔美,構圖飽滿;斜面顯露紅、赭、黑三色漆,漆色瑩亮溫潤。此盒漆層厚約百道,深刻近底,全器雕刻不作棱角之形,刀法圓潤,剛勁有力。堆漆肥厚,形制典雅。器底針刻“楊茂造”款。
元末雕漆工藝發達,尤其以嘉興府張成、楊茂二人最富盛名,楊茂是浙江嘉興人,其“剔紅最得名”,又工戧金、戧銀法。剔犀器卻稀見無多。其漆作刀法有力,構圖嚴謹,花紋圖案自然柔和,秀麗典雅而具有明顯的浮雕效果,極具大家之風。作品曾遠傳至日本,深受日本茶道家的鐘愛。此類器物為日本人品茗焚香時,盛放香料的器具。后來明代實施海禁,中國漆器供不應求,日本開始仿造國產漆器,該香盒便是16世紀左右的日本當地產物。
李經澤回憶,這件器物是二戰后他從日本一位望族家中購得,與之配套的原有盛放此香盒的木盒,其上有多次大茶會、大展會上名人落款,因漆盒持有者倍感珍貴,未隨之出售。且這件器物應原主人要求,從未上過拍賣會,在李經澤家中珍藏超過半個世紀之久。
據他所知,全世界收藏有此類傳世日本造香盒的僅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德國斯圖加特博物館,而這兩家博物館均將之視作中國造漆器。
剔犀,北方俗稱“云雕”,日本稱為“屈輪”,屬難度極高的特種手工漆藝。其作為雕漆中一種,始見于宋代,一般情況下都是兩種色漆(多以紅黑為主),在胎骨上先用一種顏色漆刷若干道,積成一個厚度,再換另一種顏色漆刷若干道,有規律地使兩種色層達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以45度角雕刻出回紋、云鉤、劍環、卷草等不同圖案。由于在刀口的斷面顯露出不同顏色的漆層,與犀牛角橫斷面層層環繞的肌理效果極其相似,故得名“剔犀”。
一次偶然的參觀達成捐贈之約
2009年,李經澤先生回國探望定居青島的父親李汝寬,偶然以普通觀眾身份參觀了青島市博物館。在獲知博物館有適當的漆器保存條件,但收藏序列欠缺時,這位旅居海外的山東人有些許遺憾,并當即表示要將家族所藏漆器捐贈于此,以表對家鄉父老的回饋之情。
李氏家族是何來歷?李經澤的父親李汝寬出生于山東招遠,15歲時他只身進京,在前門大街的掛貨鋪當學徒,好鉆研古舊地毯、青花瓷器和漆器文物。1931年他在前門大街開設了“奇珍祥”掛貨鋪,得益于在北京的青年會英語學校學習的底子,很快便與來自德國、英國、俄國、美國等國的古董商、收藏家和考古學者相熟,從上世紀50年代,他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開設古董店,并與英國大收藏家大維德爵士等頂尖收藏界人士往來密切。20世紀70年代,李汝寬獲聘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2003年他定居青島,直至2011年辭世。
李氏家族所藏的漆器,是世界上頂級的私人收藏,在國際漆器拍賣中備受追捧。而李氏家族同時也是中華文化遺產的守護者,1980年,李氏家族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設立“李汝寬基金會”,用以開辦講座、長期資助學習研究中國古代美術的學生;該基金會還在山東大學等多所高校建立“李汝寬基金會海外學習獎學金”,資助品學兼優且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在國外的學習深造。 2009年,為慶祝李先生107歲生日,他的兒子們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亞圖書館設立“李汝寬家族中國考古與文化館藏發展基金”,致力于發展中國考古、藝術和文化方面的史料和圖書;“李汝寬基金會”還與山東大學博物館共同創建非盈利、公益性網站——“中國傳統漆器文化網”,為漆器研究者和愛好者構建起一個專業的交流學習平臺。
身為長子的李經澤,繼續發揚家族傳統,多次向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山東大學博物館、青島市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捐贈漆器,而他本人正是原日本東方漆藝研究所所長、著名文物收藏家、漆器研究專家。
善舉一開,十年不絕,截至目前,李經澤代表家族,已向青島市博物館累計無償捐贈漆器、瓷器、皮畫等類藏品共28件。其中主要為漆器,年代從戰國跨至清代,類別包括剔紅、剔犀、素髹、嵌鈿等,基本完善了博物館漆器藏品的序列,其中不乏當世僅存的幾件稀見珍品。繁工珍財,琳瑯滿目,傳之不朽。
2011年,李汝寬先生在青島駕鶴仙去,李經澤遂將父親的誕辰10月14日前后約定為到訪博物館的時間,每年如約前往,與文博同仁一同緬懷親人、捐贈家藏、以饗公眾。連續十二年的捐贈,在公立博物館的入藏經歷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
李氏家族之前捐贈的明嘉靖剔紅九老圖圓盒和元代黑漆嵌鈿亭臺人物紋盒。
遣送得所,便是圓滿的結局
一代收藏大家王世襄曾言:“我對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態度。只要從它獲得了知識和欣賞的樂趣,就很滿足了。遣送得所,問心無愧,便是圓滿的結局。 ”
“由我得之,由我遣之”,這同樣也是李經澤老先生以及李氏家族所追尋的藏家的至高境界。9月1日的捐贈結束后,老先生照例到位于博物館西區三樓的 《李汝寬家族捐贈陳列》展廳,“看望”展廳里陪伴李氏家族多年的“老朋友”,它們如今已是青島市博物館藏品家族的“新成員”。聞聽市博物館對所捐贈文物的保護力度加大,專業展廳的展示提升方案已得到批復和經費支持之時,李經澤頗感欣慰。
2019年,青島市博物館特別編輯出版了 《萬華于歸——李汝寬家族捐贈文物集萃》一書。 “萬華”取自于明代《髹飾錄·序》“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用以表現漆器“巧奪天工”的高超水準,絢麗多姿的藝術風貌。 “于歸”則出自《詩經》中的“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意為女兒要出嫁了。李經澤代表家族向博物館捐贈文物時每每提及:“心情猶如嫁女兒一樣,很不舍但又很高興。”正所謂遣送得所,便是圓滿結局,老先生也在時刻提醒著文物工作者,守護這些國之瑰寶的價值與意義。 (青報全媒體記者 李魏)
李氏家族捐贈的文物
○2009年8月28日
明嘉靖剔紅雙龍戲珠紋盤
○2010年4月15日
明萬歷戧金彩漆雙龍戲珠倭角方盒明嘉靖剔紅樓閣人物紋圓盒明嘉靖剔紅九老圖圓盒
○2010年9月7日
宋代花瓣式朱漆碟宋至元黑漆嵌鈿亭臺人物紋盒
○2010年10月13日
明永樂剔紅亭閣人物博弈圖盤
○2012年9月11日
宋代定窯內刻花小碗元代青花團菊花紋小盞唐代三彩小罐唐代三彩小執壺唐代三彩三足小水盂(帶蓋)唐代三彩小碗(綠)唐代三彩小碗(藍)清代彩繪頤和園風景皮革畫
○2012年10月9日
明成化斗彩梵文杯
○2012年10月13日
民國仿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民國仿明成化斗彩高足杯漢代狩獵紋漆卮
○2013年10月14日
清代黑漆描金花卉雙勝盒
○2014年10月14日
明早期剔犀如意云紋梅花形蓋盒
○2015年10月14日
戰國彩繪漆鎮墓獸西漢漆耳杯
○2016年10月14日
南宋黑褐漆葵口茶盤
○2017年10月14日
明嘉靖剔紅獅子戲繡球盤
○2018年10月14日
明宣德剔紅葡萄紋圓盤
○2019年10月14日
明正德至嘉靖戧金雕填龍紋方盤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