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15日訊 今天上午,匯聚了青島市家庭教育工作者、教育同仁、媒體及社會各界的力量,旨在為教育服務、為家長提供優質服務、為孩子的未來播撒愛與希望的種子的“WE來+家庭教育論壇”第三期活動如期在青島超銀中學多媒體會議室舉行。
自今年3月起,“WE來+家庭教育論壇”已經成功地舉辦了兩期活動,很多家長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聆聽了島城著名心理、教育專家的主題講座,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淺。由于第三期探討的內容為幼小銜接,所以本次活動吸引了更多年輕家長的參與。

徐曉東在作專題講座。
在本次活動中,青島婦聯首席家庭教育專家、青島劍池習慣教育首席講師徐曉東作了題為《幼小銜接到底銜接的是什么?》的專題講座,他從情緒、習慣、興趣和心態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闡述。他認為,幼小銜接首先銜接的是習慣,孩子養成了好習慣,就有了能力,小學的學習就簡單輕松了。比如,如果有集中注意力的習慣,那孩子就能聽好課;如果有心手靈巧的習慣,就一定能寫好字。談到學習興趣,徐曉東說,很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知識的學習,卻不懂幼小銜接要銜接好對知識的興趣。比如一些家長怕孩子不會寫作文,就給孩子報寫作班,其實只要孩子經常讀繪本,就會對閱讀和文字產生興趣,有了興趣就容易愛上寫作。
徐曉東認為,孩子能否適應小學學習,關鍵在狀態。孩子狀態好,積極自信,很自然適應小學生活。然而,孩子的狀態取決于父母的心態。父母很焦慮、擔心,無形中就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孩子有壓力,也就很難適應小學生活,父母陽光、快樂、信任孩子,是讓孩子做好幼小銜接的關鍵。

與會者一邊聽講一邊互動。
在講座中,徐曉東還將自己學習并研究多年的“微習慣”理論引入到了幼小銜接中。他認為好習慣要從小養成,因為“任何事物都不如好習慣神通廣大”。然而,好習慣的養成過程是非常艱難的。比如說,一個人為了鍛煉身體給自己定下了每天跑步半個小時的目標,開始可能會堅持,但時間長了,就會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停下腳步,原來的計劃也就落空了。這種做法還不如給自己定下每天跑步3分鐘的小目標,這樣就很容易實現,而且還會超額完成任務。久而久之,好習慣就養成了。這就是“微習慣”的強大作用。徐曉東將“微習慣”的養成分成四個步驟:第一步,設定一個小目標;第二步,微量開始,超額完成;第三步,建立表格,堅持打卡;第四步,讓堅持成為一種好習慣。徐曉東說,其實,“微習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可以每天讀一頁書,每天給自己一個微笑,每天對親人說一句贊美的話……日積月累,量變也就成了質變。

徐曉東建議大家每天給自己一個微笑。
“第一次聽到‘微習慣’這個理論,很新穎,而且很實用。”“我覺得不僅要讓孩子學,家長也要學,我決定跟著徐老師嘗試一下,已經加了他的微信,改變就從微小之處做起。”……聽完講座以后,很多家長都表示很受益。一位家長說:“我的孩子馬上就要上小學了,原來真的有點開始焦慮了,聽了老師的講座才發現是自己的心態不夠好。我決定以后多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讓他加強體育鍛煉,幫他養成一些好習慣,因為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本次活動由中共青島市市北區委統戰部、青島市市北區教育和體育局指導,由青島市市北區新的社會階層代表人士聯合會、青島市市北區民辦教育協會、青島日報社(集團)觀海新聞客戶端主辦,青島超銀中學、青島市市北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青島市市北區同明書坊社會服務中心承辦。(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李慧 )
看了徐曉東的講座,你有什么疑問和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