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短劇《理想照耀中國》正在熱播中,該劇以不同時期的40組人物和閃光故事,記錄中國共產黨誕生一百年以來的征程。
日前,總編劇梁振華接受媒體采訪,在他看來,《理想照耀中國》像是在寫一次次盛大演奏的回響,或者宏大而激昂的故事的序章,理想或許很宏大,但絕不是高高在上。正是因為如此,《理想照耀中國》在敘事上刻意“規避”掉了一些人物的高光時刻,以細節來構建40個選題整體的震撼和溫暖。

《理想照耀中國》講的大多是不為人熟知的人物。
開篇
《真理的味道》的主角變成了《共產黨宣言》
作為全劇的開篇之作,《真理的味道》要給全劇奠定基調。起初,梁振華想從陳望道的生平或者其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過程切入,但是做了好幾版方案,都不盡如人意。在梁振華看來,陳望道最大的功績是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但他并不是作家,他只是翻譯家,怎么找到他翻譯行為和要追求的理想之間的關系,編劇團隊構思反復了好多次。到后來實在找不到出口的時候,有一天梁振華就直接讀起了《共產黨宣言》原文,“《共產黨宣言》像詩一樣的語句,充滿了激情,而且充滿了文采,讀著讀著,我突然有了一種感觸,這些理論的原句是馬克思、恩格斯通過詩一樣的語言,把他們對革命的感觸,對社會對歷史的認識描述出來。《共產黨宣言》怎么會成為所謂的真理?恰恰因為它在100年前能夠解決很多中國的實際問題。我就有了一個想法,干脆我們用理論來破題。”因此,梁振華選取了《共產黨宣言》里面的四個經典論述四段話,通過陳望道的敘事線索,帶出了當時內憂外患的國情,帶出了當時劇烈的階級矛盾,也帶出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仍然在尋找中國出路而不得的苦悶。
最終,《真理的味道》的主角變成了《共產黨宣言》,而陳望道則成為了敘事的線索人物。梁振華認為,理想就是帶有一定的超越世俗體驗,“我們盡量不去說教,盡量把口號宣講的元素,在故事里面降到最低。只有認同了這些人做出來的抉擇,情感跟他達成了共鳴之后,才能夠理解他的行為舉止當中所滲透出來的理想元素。”
破題
刻畫大家并不熟悉的人物
尋找40個原型人物的故事切入點和破題方向,這是編劇工作的第一步。全劇40集每一集時間都很短,25分鐘一個故事,梁振華坦言,這部劇不能像一個“百度詞條”,求平均,求工整求全,這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抓其一點不及其余,這個點要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又得有思想的穿透力。”
最初,梁振華拿到的是一個46個人物素材庫,這份名單有近三分之二的人物沒聽說過。一部主旋律作品,講述的卻是大眾視野之外的人物,如何刻畫這些大家并不熟悉的人物,梁振華坦言,一方面需要各種查資料,包括互聯網上面查到的資料,圖書館查到的學術資料,去全方位了解這些人物的事跡之外,編劇團隊還會去相應的革命博物館,當地的政府,包括文史機構,用了很多第一手資料來豐富對這些人物的認知。“他們特別動人地出現在歷史長河中,真的以這種方式哭過,笑過,生過,死過。《理想照耀中國》也讓我和所有編劇用屬于我們自己的方式走近和了解這些人。”

《理想照耀中國》之《青春之歌》。
創作
講巨大高潮來臨前的那個轉折點
創作之初,梁振華與總導演傅東育對46個人物進行了反復仔細的甄別;在跟分集編劇導演溝通之后,根據采訪采風、文獻搜集的情況,有增有減,最終確定下來40個人物。大家拿到的這40個人物,很多人在百度百科里面有他的基本事實,但是這樣一個簡要詞條的介紹跟找到敘事的突破點差距還是很大。梁振華當時確立了幾個方向:第一,盡量不去正面宣講。由于每集掐頭去尾后只有25分鐘,劇作基本回避了展現人物一生最華彩的高光時刻,而是去挖掘人物建立理想信念前的變奏。“我們要講巨大高潮來臨前的那個轉折點,要講一段旅程里的拐點,要講高光到來時刻的序曲。”梁振華表示,這些人的最高光的時刻在某種意義上面很難做出戲劇色彩,因此他建議找高光時刻的鋪墊,高潮到來的時候,“這種拐點就是,找到他們為什么會成為理想人物的這樣一種精神情感和思想的源泉。”
此外,梁振華要求在創作中要盡量從新穎的,有藝術感染力和情感共情的角度去講述這些人物的故事,所以相對常規的、大家耳熟能詳的表現方式,能避免就盡量避免。比方鄧稼先的這一集,鄧稼先是40個人物當中最有名的。作為兩彈一星的元勛,無數的人寫過鄧稼先,而劇中這次找的“突破點”是冰糖,鄧稼先有低血糖,在特別緊張要做決定的時候,他要吃糖,用吃冰糖來鎮定他的情緒。但當時的物質特別匱乏,他的愛人在北京到處尋找冰糖幫他寄過去,好不容易找到一些糖,又被他們的一雙兒女給吃掉了。這一集通過這樣一組特別有意味的故事,在兩個地方把鄧稼先一家人串聯起來,講述了兩彈一星的科學家們不辭艱苦,苦中作樂,又為理想而拼搏的故事。

希望年輕人看完劇以后對“理想”有所理解
梁振華表示,希望年輕人看完《理想照耀中國》之后,知道理想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一種信念,它可以是我們在個體生活當中,一種對自己的反觀,但同時又利他的一種精神追求。“理想”包含了為國獻身的這些情懷之外,同樣有扎根崗位、磨礪自己的專業水平,孜孜不倦的追求幸福生活,這樣一種個體的理想,這些都是屬于理想的范疇。所以“理想”并不是一味的宏大,它跟我們個體生活也是相關的。
嚴肅題材影視作品現在逐漸受年輕人喜歡,如何通過劇作能讓毫無經歷的他們回到那個時代?
梁振華說:“我們盡量讓這個故事有今天的情感支點,也就是說不管故事有多遙遠,我們盡量找到今天的年輕人能夠接受的情感要素。我們還有些故事有意識地進行現代時空和歷史時空的穿插也是這個目的。我們也要盡量提升審美水平,今天的年輕觀眾審美層次比較高,有創新意義的作品他們同樣是歡迎的,也就是我們不能夠用傳統的說教、機械方式來講這些主流的故事。我們要換一種新鮮的,讓年輕人能夠接受的藝術語言。這部劇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在年輕的時代,比方說方大曾、熊大縝、蔣先云,他們都是20多歲就完成了生命當中特別有意味的理想舉動。這些人20多歲做出了這些行為,會讓今天的年輕人反觀自己,我們在20多歲的時候應該擁有什么樣的夢想,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去生活。”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