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24日訊 由市政協委員聯絡活動工作室、青島日報社、市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共同打造的“傾聽與商量”協商平臺迎來第七期沙龍活動。本期沙龍以“加強山頭公園、口袋公園建設,提升市民宜居幸福指數”為主題,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承辦,邀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相關部門負責人現場交流、碰撞觀點。
市政協常委、中國石油大學儲運與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教授鄧慶堯表示,他曾做過一個簡單的調查,結果和短片中居民反映的問題相同,青島許多老舊居民區的公園綠地面積嚴重不足。鄧慶堯認為,百姓需求的公園綠地與城市土地規劃供給之間,確實存在矛盾。近年來我市城市園林綠化和公園綠地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隨著城市化推進,城市建筑密度日益增大,也出現了城市綠化量不足、公園服務半徑存在盲區、市民健身休閑難覓去處等問題,成為困擾城市品質進一步提升的痛點。利用城市拆遷騰退地、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建設的口袋公園,具有選址靈活、小型、便捷等優勢,更加貼近人們生活、使用率更高。
在鄧慶堯看來,城市更新改造過程中,打造口袋公園與增建停車位同樣重要,在很多情況下,可以通過錯位設計來解決這個矛盾。比如,停車位與口袋公園不是只能二選一。可以用寶貴的地面空間建設口袋公園,而把停車位放到口袋公園的地下空間,最大化利用城市空間。
鄧慶堯表示,目前市民對公園綠地的意見主要集中在規劃建設不精細、不合理。比如,入口位置進出不方便;部分口袋公園沒有衛生間;石質長椅在冬天太冰冷,不適合人們休息;有些座位設置在不易發現的灌木叢后,存在安全隱患;一些山頭公園沒有健身場所;配置的垃圾桶少;缺少路標等環境標示等。
鄧慶堯認為,無論是山頭公園還是口袋公園,公園就應該姓“公”,應該突出公共性、開放性和可達性。比如公園入口要確保能方便到達和進入;公園內部應消除“安全死角”,注重對殘疾人和弱勢人群的保護;規劃設計應該滿足居民休閑、娛樂、健身等生活需要。另外,還應增加景觀小品、衛生間、休憩健身設施,以及指引標識等相關配套服務設施。
“建設公園綠地的目的是服務于人。”鄧慶堯認為,目前一些口袋公園栽植了不少名貴的南方樹種,不但造價高,而且因為“水土不服”,后期維護成本高昂。鄧慶堯建議,應該把有限的建設資金最大化利用,避免“造景過度”,提倡“粗糧細作”,力爭少花錢、多辦事。此外,還要重視公園綠地的文化特色,要“一園一景”,不要千篇一律。口袋公園要將城市的歷史文化元素融進去,讓城市文化“看得見、摸得著”,山頭公園應該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體現自己的景觀特色和欣賞價值。
對于公園綠地的后期管理,鄧慶堯建議,可以參考“河長制”,建立完善的管理長效機制。老舊小區改造中建成的口袋公園,其管理應納入轄區物業或社區工作考核范圍,以確保主管單位積極履職,建設在公共場所的口袋公園和山頭公園,園林部門應落實并公布每個公園的“園長”姓名、電話及其基本職責,并接受群眾監督。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