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歷次產業變革一樣,只有在碳中和上先行一步,才能在勢必到來的行業洗牌中占據先機
碳中和,是挑戰 更是機會
碳中和市場熱度正持續攀升。沒有一家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逃得過這股時代洪流。
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在過去的近30年時間里,中國碳排放總量不斷攀升,其中電力與熱力部門碳排放占比最高達52%,其次工業部門為28%、交運部門占比10%。制造業企業自然是碳排放的主體,也是應該率先謀求碳中和路徑的行業。
具體而言,實現碳中和的方式有多種。自身中和——利用節能、減排、技改等方式減少能耗,實現低碳發展;能源替代——通過煤改氣、煤改電、使用氫能、光伏,自發綠電自用,或通過電網采購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減少碳排放;購買碳排放配額——即將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成商品一樣來買賣。其中,碳排放交易前,一般是政府首先確定當地減排總量,然后再將排放權以配額的方式發放給企業等市場主體,將排放總量控制在降低后的指標范圍之內。
無論哪種方式,對企業而言,都需要投入,可能還是筆不小的投入。但這是必須付出的成本,即使短期看甚至可能不那么經濟。
因為在碳中和這一剛性約束之下,不作為的企業只能從其他企業購買碳排放權以抵消超出的碳排放,如果不購買碳排放權,企業碳排放超過碳配額則需要接受罰款,罰款額勢必遠高于研發或購買碳排放權的投入,而不斷推高的運營成本將使企業的競爭力大打折扣。如果先行一步,企業實際碳排放低于碳配額,碳交易則可以成為企業又一項的收入。
現在,已經有不少企業先行一步。
阿里巴巴日前發布的《邁向零碳時代》2021減碳賬單報告顯示,在技術創新角度的“內環”,阿里云自建低碳基地型數據中心推動碳中和,以阿里云杭州數據中心為例,這是全球最大的浸沒式液冷服務器集群,其服務器浸泡在特殊冷卻液,PUE(電源使用效率)逼近理論極限值1.0,每年可節電7000萬度,節約的電力可以供西湖周邊所有路燈連續亮8年。
而這并不足于度量“先行者”對“碳中和”的理解。他們更看重的是在低碳這一全新的商業邏輯下,通過技術創新開辟一個極富前景的新賽道。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就曾表示,如果華為自己要實現碳中和,可以去投資一個太陽能發電站,實現自發電自用。但是華為最大的價值是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去幫助各行各業降低能源消耗,不斷降低華為銷售的終端設備、網絡設備、通信設備對能源的消耗。海爾主打的磁懸浮中央空調,格力推出的直驅永磁同步變頻離心式冷水機組,都是為了給企業提供綠色低碳的暖通解決方案。比亞迪也宣布啟動企業碳中和規劃研究,探索新能源汽車行業碳足跡標準是重要一環,比亞迪提出在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的基礎上,為城市提供一攬子綠色整體解決方案,同時,持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和資源投入,強化上中下游產業鏈節能減排,構建“綠色供應商、綠色原材料”的綠色采購體系。
阿里巴巴也提出,除了“內環”,還將著眼助力平臺企業、行業脫碳的“中環”和推動低碳環保消費等輻射范圍更大的“外環”,盡快推出碳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
某種程度上,碳中和就像一次產業變革,與歷次產業變革一樣,它將加速行業的洗牌、重整,其中的機會從不天然地屬于阿里、華為、海爾這些當下位于金字塔頂端的頭部企業,它屬于每一個企業,只是取決于能否把握。(楊 光)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