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5月31日1版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工作者大有作為
“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是建黨百年之際新的召喚。
剛剛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實踐證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是大有可為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為的!”這一番講話,在新時代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使命和奮斗方向,是新的科學“進軍號”和“動員令”。這一番講話,對于第五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意義深遠。
設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旨在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牢記使命責任,切實擔負起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作用,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瞄準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創新報國,引領發展。
有人曾這樣描述科技工作者——經冬復立春,在“冷板凳”上鉆研著“熱課題”;伴青燈黃卷,默默攻克著一個個“不可能”。他們曾在萬眾矚目中,接過沉甸甸的榮譽證書,也曾“養在深閨人未識”,用“甘坐板凳十年冷”的精神攀登科學高峰。在青島,這是無數科技工作者最真實的寫照。曾獲得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梁建英,在充滿枯燥重復甚至疲憊沮喪的研發過程中堅持“啃硬骨頭”,最終參與并創造了中國高鐵的許多“世界之最”;曾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的陳紹杰,幾乎沒有“光鮮靚麗”的時刻,他的日常是“鉆礦坑”,他的成就是讓滿目瘡痍的礦區重現生機;剛剛獲評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包振民院士,帶領團隊十年攻關培育優良扇貝新品系,卻因意外將心血毀于一旦,可他們不氣餒,再攻關十年,最終培育的新品種改變了我國扇貝養殖依賴野生苗種的局面,創造產值近500億元……青島科研人員在基礎研究、智能制造、科技強軍、科技興農、科技民生、科技扶貧、科普育人、國際創新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短板攻堅爭先突破,前沿探索爭相領跑,轉化創業爭當先鋒,普及服務爭作貢獻,他們切實發揮了支撐引領創新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他們放大青島的海洋優勢,在諸多海洋科技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實現了由跟跑到并跑、領跑的巨大轉變;他們積極參與國家戰略,南海可燃冰試采成功、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等高光時刻,都有青島科技力量的身影。他們讓我們看到,所有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他們是科技創新的推動力,他們是科技強國的奮斗者。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而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要自覺當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
當下的青島,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成為“不二選擇”,創新被放在了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比任何時候都要更加明確。幾年來,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們更要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這個主陣地,離不開科技工作者這個“主力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充分調動激發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和潛力,全面部署科技創新體制改革,著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擴大科技領域開放合作。要堅持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要讓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領軍人才掛帥出征,要讓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做好科技管理的“加減法”,全市科技工作必須著眼于支撐引領產業發展,堅決改變拿論文、獎項、專利“交賬”的傳統打法,要拿上市高企、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給城市和市民“交賬”,讓科技工作者的個人學術追求與城市發展、國家需求同頻共振,與人民福祉緊緊相連。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從抗疫一線到脫貧攻堅前線,從抬頭可見的天空到祖國的廣袤大地,所有耀眼的科技創新背后,哪少得了焚膏繼晷、日夜奮戰的拼搏與付出?致敬創新,致敬科技工作者,我們要讓科技工作者站在聚光燈下,站在舞臺C位,成為人民的“偶像”。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從他們創新奉獻的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匯聚起推動城市發展的磅礴偉力。(本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程雪涵